房玄龄的判断

[ 历史故事 ]

唐朝父子。李世民发兵洛阳,包围了王世充,结果洛阳战事不顺,拖了快一年。此时,李世民得到消息,窦建德来救援洛阳了。这下情势就危险了,李世民遇到巨大的难题,要决定是否撤兵回长安。这是因为:

一是由于李唐重兵围攻洛阳,长安空虚。如果窦建德是来洛阳救援,那还有办法可想。可如果他发兵长安,围魏救赵,那李世民必须及早撤兵,否则自己的根据地就要被攻占。

二是现在洛阳的王世充眼看着快撑不住了,就这么放弃,一年来的心血就白费了。万一能赶在窦建德构成威胁之前攻破洛阳,那就是大功一件。

李世民举棋不定,有谋臣谏言:如果窦建德攻打长安,很可能长安西面的骑兵部落也乘虚而入。一旦如此,到时候李唐家业根基就毁了,这样的后果实在太严重,这个风险不值得冒,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及早撤兵为好。

正在此时,一直沉默的房玄龄发话了,他果断地说:窦建德不可能攻打长安,他一定是来洛阳。

人们很好奇,房玄龄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房玄龄接着说:“如果窦建德真想攻打长安围魏救赵,他有更近的线路。现在他选了另一条路,这就说明他可能有其他想法。想一想,窦建德是草莽出身,一直羡慕繁华大都市。长安只是地方城市,而洛阳是隋朝的首都,繁华无比。比起攻陷长安,窦建德显然更想拥有洛阳。”

李世民听后茅塞顿开,下定决心集中资源,部署在洛阳迎击窦建德的战役。

为什么大多数人举棋不定的时候,房玄龄却能做出判断?

其实,包括李世民在内,大家当时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是在战事演变的趋势中,有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威胁,他们要尽量避免。

房玄龄的思考却在战局形势基础上,进一步下沉到对方将帅的人生特点上,从而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战略选项。

所以,最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往往不是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在角度切换中,人们更容易发现隐藏的新机会。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