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贫与去时贫

[ 历史故事 ]

宋代山西诗人张之才,为阳城县令,离任时有《辞汤庙》之作:“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去时犹似到时贫”,这样的官员,是何等品质与人格!金元时“诗情漫苦只能贫”的山西诗人段成己,因官员张子华完成使命要回中央组织部门复命,以诗相送,称赞张“今日不虚前日举,去时仍是到时贫”。“去时仍是到时贫”一句,也给人印象极深而令人爱读。给人印象最深而更感人。

不独山西,古代其他各地的官员,为官清贫的诗也很多。

唐代诗人朱庆馀说章道正新居环境之差后,有“生涯还似旧时贫”诗句,可见其为官之清廉。杜甫说郑虔在官,“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白居易诗中有“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句,说同我相比,你的景况还是强多了。可知李绅来诗有官贫之叹。白居易在朝为官时,诗云“年长身且健,官贫心甚安”,也是实话。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曾数次资助白居易,并且多次给白居易寄衣物,可知大诗人白居易的官场生涯,也贫苦惨淡。最令人多感的是诗僧贾岛所云:“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葬时贫卖马,远日哭惟妻。”说孟某逝世后妻子卖掉马才把他安葬,其家之贫,可以想见。

宋朝贬黄州,自况诗云:“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已贫至买不起酒了,妻又病,窘况颇堪怜。黄庭坚叙己家贫窘迫之状:“连日无酒饮,令人风味恶。颇似扬子云,家贫官落魄。”赵崇鉘《都昌书事》:“风紧鱼休市,官贫饭带沙。”最值得一谈的,应该是陆游。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年老退休后,竟然常常吃不饱肚子,更有“忍饥卧空山,着书十万言”之豪壮。堪称“去时贫”之最可敬者。

明代诗人李梦阳诗云:“六旬千里客,九载一毡归。路远琴书重,官贫妻子饥。”陈献章诗云:“茶筅粟瓶供客尽,不妨人笑长官贫。”薛瑄诗有“莫笑官贫身老大”“自笑官贫气尚豪”句。最可叹者,罗亨信诗云:“制冠与服带,官贫莫能饰。”说其婿因为家贫,竟然连官服也置办不起。

以上所举古人关于“官贫”的诗句,并非夸张,并且所谈到的“官贫”情形,也并不鲜见。这是因为古时官员俸薪一般比较微薄,只能靠俸薪生活学家司马光说曾为宰相且进封公的逝者:“位登华衮贵,家似布衣贫。”其他诗人也数有某官员“家似布衣贫”之句。宋末方回甚至自叹“虽曾为太守,过似布衣贫”。还有,对于在官或曾为官的诗人来说,贫而买不起酒,自然甚尴尬。而此尴尬,从陶渊明数起,以至苏黄,直到明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如文徵明“一官贫薄仅三年,不计归囊肯计迁”的“不计归囊”,正是古代史料多有记载的去官“贫不能归”。卸任后竟然连回家的盘缠也没有,而回不了家,在今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古代许多官员能够安于贫困或甘于贫困,应是深受传统文化有位官员房彦谦,曾说:“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惟清白耳。”其子房玄龄,即成为一代名相。宋代诗人林同便有诗赞房氏父子:“‘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佩父清白训,为唐第一人。”方回不但说“晚辈渐催前辈老,来时岂料去时贫”,而且说“是身朽腐心无愧,他日谁能踵后尘”,希望继任者也能如此。陆游有“饥能坚志节”“为儒自合耐寒饥”“翁老儿穷不自支,此心幸与古人期”等句。明代祁顺有“道重浮名薄,官贫素节优”“道在名逾重,官贫分亦甘”句。李之世说自己如苏东坡一样,夜里因茅屋漏雨而移来移去,有“因叹在官贫,或不愧昔贤”之句。可知重“清白”而致“官贫”,是古人的一种操守,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道德自律,贫而不失其操。所以明清两代,数有官员如胡寿安、刘祚、张敦素等,离任时皆借用张之才《辞汤庙》诗以表清白。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