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追星的最高境界

[ 历史故事 ]

如今粉丝文化,就有一位追星追到和爱豆命运与共的最强粉丝——秦观。

追星之路

秦观追星有着“家学渊源”。至和元年(1054年),六岁的他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直到父亲秦元化游太学归来。

秦元化瞅着眼前只顾啃糖果的小子,对他的未来甚是担忧。想到自己在太学里的那些同窗,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就是王观、王觐两兄弟,于是给儿子也取名叫“观”,希望他能像自己的偶像王观一样,才智过人。

秦观果然不负父望,十岁那年就已经略通《孝经》《论语》《孟子》,随后,他不仅学习经史子集,对兵书也兴趣甚浓。二十多岁的秦观已经看过很多书,也走过很多路,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在十多年的学习和游历过程中,文坛大拿苏轼的大名如雷贯耳,秦观日夜研读苏轼的作品,想象着“若我是他,该怎样创作”。在这样的揣摩中,他的文笔一日千里。

熙宁七年(1074 年),得知苏轼即将经过维扬(今扬州),秦观欣喜若狂。可高兴的劲头一过,他就犯起了愁:想要结识苏轼的人那么多,自己这个小透明如果只是拿着“应援牌”,岂不是要排队排到天涯海角去?

苦思冥想一番之后,秦观一口气跑到扬州寺,模仿苏轼的语气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果然不出所料,苏轼在游览扬州寺的时候看到了墙上的诗,大为吃惊:“这是我写的诗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直到有人拿出了秦观的数百首诗词递给苏轼,苏轼才欣然感叹。

得到了偶像的认同,是追星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该怎么筹划“线下粉丝见面会”?这一等就是三年。熙 宁 十 年(1077 年), 苏轼改任徐州,苏辙同行。秦观巴巴地赶了过去,拜谒苏轼,同苏轼、苏辙唱和,离偶像又近了一步。

元丰元年(1078 年),秦观自高邮赴京应试,去京师的途中,秦观通过朋友李常的引荐,再次到徐州拜见苏轼。这一次见面,苏轼终于被这个年轻人的热情、才华和恒心感动,决意收他为弟子。

临别前,秦观作诗《别子瞻》相赠,其中有句“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表达自己对苏轼的崇敬,更有“请结后期游汗漫”一句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无悔追随。苏轼回赠“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对秦观大加赞赏。

两首诗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契约,将秦观和苏轼的命运紧紧牵连在了一起。此后,他将享有偶像的荣光,也将共担偶像的苦难。

生死相随

追星追到双向奔赴,简直太美妙,这种愉悦甚至冲淡了秦观第一次落榜的悲伤。

对于落榜,秦观并不在意,更何况有苏轼在他落榜后写信宽慰:“解榜不见太虚名字,甚惋叹。”并赞赏他的才华。

随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下狱,后放逐黄州。秦观甚是牵肠挂肚,曾渡江至吴兴问讯,甚至准备去黄州探视苏轼,后因相继中暑和伤寒作罢,托苏辙将慰问苏轼的书信带去。

秦观的热忱和重情重义深深地打动了苏轼,在秦观再一次落榜后,苏轼在给王安石的书信中推荐了他:“行义修筋,才敏过人。”随后王安石很快回信,说秦观的诗“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

有了文坛和政坛两位大拿的推荐,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进士第,同苏轼坐上了同一条在宦海中浮浮沉沉的小船。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