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勇气和领导艺术

[ 历史故事 ]

胡耀邦从1977年任中组部部长到1978年调中央工作,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是中组部翻天覆地、改头换面、工作突飞猛进的一年。从此以后,胡耀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渐渐高大起来。

我是1940年在延安王家坪认识胡耀邦的。那时,他担任总政组织部部长,住在一栋平房里,与同期调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的陶铸住的窑洞相隔不足30米。胡耀邦和陶铸很谈得来,是好朋友,每周六都与几个关系好的同志到胡耀邦家或我们家聚会,一起聊到深夜。不过我与胡耀邦很少交谈,与李昭反而接触更多一点。

1973年我调回中组部供职,只是礼节性地去胡耀邦家里看望过一次。当时陶铸还没有平反,我怕会给人家惹麻烦,所以我估计胡耀邦对我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对我的工作历史也是不大了解的。

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我第一次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与他的接触、联系密切了。他也常找我谈心、谈话。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听到老同志说,曾志这个人很厉害,在大会上居然敢公开点名批评调查部久拖不安排一批同志的工作。我问他,那些人是不是对我意见很大?胡耀邦笑吟吟地说道:“不要紧,只要做得对,就不怕有意见!”

他对我是既鞭策又鼓励,坦诚地对我说:“做工作要多交朋友、多交心,中青年朋友都要交,不要只交几个朋友,要广交朋友。交朋友要知心、交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还掏心似的对我说:“我有很多朋友,甚至还有小学生,八九岁的朋友,同他们交朋友也有好处。做工作、了解情况要注重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要从全面去了解,不要听一面之词。有时候,反面意见或少数人意见很有价值,要重视反面意见,有时反面意见也会出真知,多讨论讨论反面的意见有好处。对不同意见和反对过自己意见的人,不要抱成见,还应该主动和这些同志多接触,多接触可以多了解不同意见。在诚意的下面,也可以请持反面意见的同志考虑自己的意见,对持反面意见的同志不要动不动抱成见,甚至有个别同志想报复。这种思想不可能实现团结,尤其是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有时胡耀邦也跟我商谈工作上的问题,征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讲他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拿架子。在他面前,我没有一种上下级的特别感觉,他总是能给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耳闻目睹,观其行察其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我从中也大受裨益,我的认识和水平等因此有很大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认识不仅没有淡化,而是越来越明朗化了。

胡耀邦做工作注重走群众路线,为他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难得的一手材料。胡耀邦初到中组部时,部里有关机构没有正式成立,处于非常时期,工作千头万绪。可是他不事事包办,总是首先找有关同志商谈某个事情、某个问题,然后交代任务,放手信任地让这个同志去完成。他还经常到我们各个办公室去找同志们座谈,鼓励大家放手工作,并教以工作方法。

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胡耀邦说,他喜欢在会前与到会的同志交谈、磋商,听取大家意见,对不同的认识作些解释,力求意见一致,在会上就尽量少发言。我认为这也是胡耀邦的工作艺术,也就是他经常所讲的“对人对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观点的具体运用。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福建务虚会议上,耀邦采取这种方法推动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

在那样的年代,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胡耀邦总是勇敢地站起来。当然,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有时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唯其如此才显得可贵。

如,胡耀邦在中央信访会议上理直气壮地讲:“不管是哪个领导批了、圈了,不管是已经决定了的,不管是历史上的问题或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去弄清事实,搞清真相。”

高效率,快节奏。胡耀邦工作效率之高,也是惊人的,他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他早上8点钟左右来部里,中午只在办公室长沙发上休息一会儿,下班后也要8点左右才回家,回家后不是看人民来信,就是看报纸。据说那时人民来信每天1000多件,信访处看头遍,把约两三百件比较重要的来信交胡耀邦秘书阅读,然后提送耀邦批阅。据说他每天要批阅200多封人民来信。耀邦做工作总是先着手弄清情况,一旦情况明了,马上决定,决定了的就马上干,有下文、有结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行事风格很是果断。

胡耀邦这种扎实、果敢、高效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中组部的干部,那时差不多每个干部甚至连传达室、食堂的干部职工,人人都主动工作、高效工作。像干部部门的同志,差不多每天加班到深夜2点左右,第二天又照常上班,没有加班费,也没有什么夜餐供应。

胡耀邦艰苦朴素、热情待人的工作作风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耀邦这点在中组部是有口皆碑的。刚来组织部,他与大家一样在大食堂排队买饭。有一天中午,他牙痛,饭菜咬不动,可仍然忍痛在食堂吃饭。只见他用手托着下巴,很痛苦地慢慢嚼着。

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胡耀邦家门庭若市,老、中、青都去他家,来打听消息的、了解情况的、交流意见的、看望的都有。胡耀邦来者不拒,一律热情接待,若刚好碰上吃饭就一起吃。那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油、盐、柴、米都凭票供应,招待客人吃饭,完全是靠自己全家节省下来的,他宁愿自己少吃点,总是乐呵呵地让大家吃安心饭。很多同志都在他家吃过饭。这种没有什么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

胡耀邦虽然已去世多年,我永远怀念他。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