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中美建交的媒介“巴基斯坦渠道”

[ 历史故事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为了实现这项外交突破,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国务卿基辛格共同“开掘”的“巴基斯坦渠道”,在秘密传递信息,为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起到了独特作用。

1969年8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会晤总统叶海亚时,请他带话给中国领导人:“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但是,这还不是明确的信件,而是微妙地“捎个口信”。

此后,尼克松选定使用“巴基斯坦渠道”。巴基斯坦国家档案中第一份表明美国动手挖掘“巴基斯坦渠道”的文件,是1969年10月10日巴基斯坦信息与广播部长阿里从美国向叶海亚总统发出的绝密信件。信中阿里部长告诉叶海亚总统,他刚刚和基辛格相遇,对方“同意(中美之间)要在最高级别保持接触才是最有效的”。基辛格反过来建议,可以将此口信传递中方,而且“于无人在侧的情况下,由总统您本人亲自传给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10月15日,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向叶海亚报告美方询问,口信是否已向中方传递。10月24日,叶海亚在这个信件上批道:“此件存档。”

接下来,叶海亚采取了一个大动作,他单独约见中国驻巴大使张彤,介绍了8月尼克松访巴时与他的谈话,说到当时尼克松问他对亚洲形势有何看法,他直截了当地说:“美国对亚洲形势是两眼漆黑,不认识7亿中国人民的现实存在。”尼克松对他说:“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个人同意你的看法,但要使美国政府中大多数人都这样看,还需要时间。”

叶海亚接下来对张彤说的才是“口信”的核心内容:尼克松访巴时,两次单独同叶海亚谈中美关系,请他从中斡旋。叶海亚先是拒绝,后答应传话。于是尼克松要求他转告周总理,“保持最高级联系”。叶海亚说周总理很忙,今年不一定能来访问,建议通过大使转达。尼克松同意。

叶海亚继续说,10月15日,巴驻美大使希拉利直接给他来信称,尼克松渴望了解进展情况,并要求转达一则消息: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以示善意。叶海亚向张彤表示,巴珍视同中国的友谊,要求张大使向中方首脑报告:他只是转达信息,别无他意;请中国告诉他,他是否继续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叶海亚最后说,此事极为机密,没有通过美国国务院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国政府如有什么答复,请张大使直接找他。

没有想到,张彤立即对叶海亚说,在美国改变其一贯采取的敌视中国的态度之前,互递这种信息是不可能的。中美之间已有华沙会谈作为正式交换意见的通道,没有必要在此时另觅新途。

张彤回到大使馆后向外交部汇报:按照一贯的对美政策“口径”,他已当面向叶海亚表示回绝。就在当天,周恩来读到了张彤的报告,大吃一惊说:“这个张彤简直要闯祸了!”

中国外交部接到张彤的来电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复电张彤指出此事做得欠思量,应该静听叶海亚叙述,尽快向国内报告即可。

1970年2月23日,身在华盛顿的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亲笔致信叶海亚,向他报告,今天向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送交您本人致尼克松总统的信件。信件送交时基辛格要求向中国总理周恩来带一个口信,一是尼克松总统“非常真挚地感谢叶海亚总统在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叶海亚总统能够将如下情况转告中国他也是非常感谢的”;二是“如果北京愿意的话,尼克松总统准备开辟一条从白宫直通北京的渠道。除了白宫,外界对这一渠道将一无所知,我们保证对此有完全的决断权”。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