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西湖,大家马上想到杭州,想到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西湖天下景”。其实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和三个西湖结缘,这三个西湖也因为苏东坡而名满天下。
颍州西湖
元佑六年(1091)八月,苏东坡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知州。颍州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颍州西湖是古代汝水和颍水汇聚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平原湖泊。颍州古西湖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形成规模,但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唐宋时期,尤其是苏东坡执掌颍州,整修西湖之后,颍州西湖才逐渐成为天下名胜。说起苏东坡和颍州西湖结缘,还必须要提起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苏东坡的恩师、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和颍州结缘于皇佑元年(1049),时年欧阳修从扬州知州改任颍州知州,皇佑二年(1050)七月下旬,又被委任为应天府知州。欧阳修在颍州前后也就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但是颍州却给欧阳修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一是因为民淳政简;二是因为颍州有一个风景如画的西湖。1071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致仕退休,隐居在西湖西畔。同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他在上任的途中来到颍州看望恩师欧阳修。美丽的颍州西湖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憧憬着有一天能来颍州做官,再与西湖相约。元佑六年(1091)九月,苏东坡以知州的身份又一次来到颍州,而此时他的恩师欧阳修已经去世整整二十年了。
在苏东坡任职颍州的前一年,汴京(开封)连遭大雨,差一点水淹汴京。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朝廷决定挖掘沟渠把洪水分流到附近的州县。当时有官员建议开挖八丈沟工程,把水从陈州引进颍河,再导入到淮河,以缓解首都汴京的水患。苏东坡来到颍州后亲自到淮河沿岸实地勘察,发现此举不符合实际情况。经过精心调研后,苏东坡接连写了两篇奏章上报朝廷,请求立即停止八丈沟工程,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劳民伤财。当时开挖八丈沟,光启用民工就将近十八万,所耗钱粮更是多得惊人;
二、得不偿失。因为开挖的新沟地势低于淮河,如果挖通八丈沟,不仅不能减轻水患,雨季反倒会导致淮河水倒灌,最终颍州城也自身难保。
以上这两个结论都是苏东坡经过科学的调研和实地测量后得出来的。所以他向朝廷据理力争,朝廷派大臣来颍州实地考察后,完全同意苏东坡的意见,八丈沟工程最终停工。苏东坡顺势向朝廷奏请留下民工一万多人,开始疏浚颍河,彻底治理颍州西湖。他带领属下赵令畤制定规划,并亲自在颍州西湖现场指挥。遗憾的是,没有等到工程完工,元佑七年(1092)正月,苏东坡接到朝廷的调令,先是任命郓州知州,没有到任又改派扬州知州。苏东坡虽然离开颍州,但他时刻牵挂着西湖。三月十六日,西湖工程全面完工,赵令畤向他写信报告这个消息的时候,苏东坡非常高兴,他挥笔写下《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壶中春色饮中仙,
骑鹤东来独惘然。
犹有赵陈同李郭,
不妨同泛过湖船。
颍州西湖历史之湖。苏东坡在颍州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是他对颍州感情深厚,留下了《洞庭春色》等六十多篇诗词、墨迹。
苏东坡这一次离开颍州后,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不过他时刻想念颍州西湖,曾写下“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颍”指的是颍州西湖,“杭”指的就是杭州西湖,当时苏东坡是由衷地赞美颍州西湖,在他的眼中,认为颍州西湖和杭州西湖一样美丽,甚至难分伯仲。
杭州西湖
苏东坡在杭州曾经有过两次任职的经历,所以他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湖也从他的笔墨文章里名扬天下。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是在熙宁四年(1071),其实苏东坡刚到杭州的时候,西湖还不叫西湖。因为西湖原先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在北宋之前,又叫武林捕捞鱼虾,所以这个时期的西湖就叫放生池。当时,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公务之余,他把满腔的热情投放到杭州的山水之中。熙宁六年(1073)的一个夏天,苏东坡乘船游览西湖,刚才还是水光潋滟,艳阳高照,突然飘过来一片云彩下起雨来,瞬间山色空蒙,周围的景色变得如梦如幻。苏东坡被眼前的美景感动了,他当即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美景从此鲜活起来了,西湖也就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这一次,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足有3年,杭州西湖不仅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才思,而且还给他创造了一次偶遇——在烟波浩渺的西湖上,遇到了后来相伴一生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改任密州知州,从此离开西湖。这期间,苏东坡想念杭州,杭州也想“长留学士住西湖”。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第二次与西湖结缘。这一次,因为洛蜀党争,苏东坡又一次被迫离开朝廷,来到杭州任知州。与西湖阔别了整整15年,等苏东坡再次看到日思夜想的西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却让他大失所望。由于西湖长时间疏于治理,已然到处杂草丛生,水道淤塞,湖床干涸,水光潋滟已无处可寻,山色空蒙也失去了以往的颜色。面对着一片衰败的景象,苏东坡上报朝廷,请求治理疏浚西湖。朝廷虽然答应了苏东坡的请求,但是中央无款可拨,只给了一百张度牒,也就是僧人的出家证明作为工程经费。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再加上政府剩余的救灾款一万贯,东坡就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征集民工20万人,开始西湖治理工作。他首先下令撤除湖中央私围的土地,在湖中最深之处立起了3座石塔作标志,禁止在石塔范围内种植菱藕,这样就能够防止湖底淤塞,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着名的三潭印月。湖底挖出来了的大量淤泥没有办法处理,怎么办?苏东坡决定变废为宝,他设计了一条连通南北两岸的长堤,在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流通湖水,还在堤上遍植杨柳杏桃等各种花木。这条长堤就是今天的“苏堤”,六座桥就是着名的苏堤六桥。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西湖的着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