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主诞生记:“公主”称谓是怎么来的?

[ 历史故事 ]

“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儿,尽人皆知,可是为什么称“公主”?

周代的时候,周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因为周的国姓为“姬”,故称“王姬”。《诗经·国风·何彼襛矣》是一首描写周天子之女嫁与齐侯之子时,车驾盛大的诗篇,“襛”形容出嫁时衣服穿得厚。《毛传》:“《何彼襛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东汉郑玄注解说:“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唐代孔颖达解释得更清楚:“王姬者,王女而姬姓。”

据《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天子下嫁自己的女儿时,因天子贵为至尊,不能亲自主婚,只能由同姓的诸侯主婚,诸侯国的国君的爵位是“公”,“公”来主婚,故称“公主”。

不过,春秋时期还没有“公主”之称,“公主”的称谓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担任国相,娶魏武侯的女儿为妻。凡娶国君之女都称“尚”,尚者,上也,尊也。魏武侯的爵位为“侯”,按照礼制,“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不能称“公主”,因此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一书中评价这件事说:“僭天子之女也。”即僭越使用天子之女的称号。此时周王室的地位早已衰落,因此各诸侯国才敢于僭越,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主”了。

从汉代开始,“公主”只能用于皇帝的女儿。五代后蜀学者马鉴的《续事始》中说:“自古天子之女未有封邑,至周中叶,天子嫁女于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使同姓诸侯主之,始谓之‘公主。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后汉诸王女封县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汉代诸王的女儿则称作“翁主”。《史记·大宛列传》载:“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 “江都翁主”指江都王刘建的女儿。

乐昌公主,正史不载,唐代韦述《两京新记》与孟棨《本事诗》中描述她为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陈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陈亡,为隋所俘,隋文帝把她赐给越国公杨素,由此引出成语“破镜重圆”的故事上很多公主的境遇了。

《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下诏:“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汉初制度宽松,爵位最高的列侯几乎等同于坐拥诸侯国,而且僭越天子之制,可以自行置备官吏、收税,列侯的女儿也可以称“公主”。唐代颜师古注解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这才是“翁主”称谓的常例,因此后来诸王的女儿都只能称“翁主”或“王主”。

到了东汉和晋代,“公主”也称“县主”或“郡主”,因为不像以前的公主“未有封邑”,这时候的公主都有封地,公主封号之前都是县名或郡名,比如汉武帝的姑母刘嫖称馆陶公主,馆陶在河北,现在还叫馆陶县。晋武帝的女儿称平阳公主,平阳为郡名。

隋唐时期,太子的女儿称“郡主”,诸王的女儿称“县主”,都不能称“公主”。有关清代的电视剧里充斥的“格格”的称呼,其实是一种不十分严谨的称谓,起源于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国君和诸王的女儿都称“格格”,有时未嫁的普通女子也可以称“格格”,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关于公主的出嫁,唐高宗曾经专门下诏,称“出降”或“下降”,娶公主称“尚公主”。公主出嫁时,皇帝都赐给华丽的宅第、山庄、园林,还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都是公主的特权。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作者:许晖)

补充纠错
上一篇: 皇帝的日程表
下一篇: 歌声嘹亮伴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