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我是认真的
道光还是皇子时,跟嘉庆去了一趟沈阳,主要目的是缅怀英雄前辈努尔哈赤,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看到努尔哈赤生前的住所、用具都简陋无比,道光很是感动,回京后将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到极致,把除了床、桌、椅之外的家具全部搬出去。他不再吃御膳,而是让太监出宫购买两文钱一个的烧饼,不过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
爱民要有“绣花心”
那天,唐太宗准备去未央宫散心。可就在官道旁深密的草丛里,一个人正带着刀静悄悄地望着唐太宗的车马。
历朝法律每次出巡都得有官员净道,沿途不许有闲杂人等,以免有亡命之徒刺杀皇帝。偏偏这次,羽林军没有仔细检查路边的情况,直到那人手中的刀光映衬着阳光射入车内,惊动了唐太宗,护卫车辆的侍卫们才立刻抓获那个人。
原来,那个人并不是刺客,只是正好路过此地,远远看见羽林军大队人马过来,吓得不敢动,只好躲在草丛里。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唐代规定,在皇帝面前拿着兵刃就要处以绞刑。
唐太宗叫来了同行的太子,嘱咐道: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事如果严格按照法律执行,路人要死,清道不力的官员要死,守卫不力的羽林军将领也要死。为了保全这些人,唐太宗决定瞒住御史,并吩咐太子:“等我走后,你就让那个人赶快回家,让大家不要到处宣扬,这样御史就不会知道,这些无辜的官员就不会有事了。”一件可能致使数人死亡的“大逆案”就这样消弭于无形。
明君对百姓就是如此细心爱护,这其实就是今天提倡的“绣花精神”。以绣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怎么会不爱戴他?唐太宗又怎能不开创盛世?
宋代的医疗上门服务
古时交通不便,住在偏远乡村盛行偏方。但诸病皆靠偏方,难免不靠谱,因延误治疗时机而丧命的例子,比比皆是。
到了宋代,问题有了转机。
当时有官员上了道折子,大意是说,偏远乡村之人,看病不易,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宜设立平民药店。宋徽宗看了,大笔一挥,批准了。
于是,从宋徽宗开始,一直到明代,惠民药局都是百姓看病买药的不二选择。惠民药局是专门为偏远贫苦之民而设,所以药价便宜,只有市价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送药上门。
到了夏天,惠民药局最忙的是大夫。古时以农为生。哪怕炎炎夏日,顶着大太阳劳作的不乏其人。而且,夏天蚊虫滋生,各种疾病也比平日多。所以,每到夏天,惠民药局都会定时派大夫下乡送药。这惠民药局下乡巡诊的标准阵仗是:一名大夫,若干名兵丁。
这兵丁何用?保镖吗?非也。兵丁的作用,不是保护医生,而是充当医生的苦力——挑担子。而担子里头,放的是各种夏日防暑防病的常用药。这些药说重不重,但一来量大,不轻;二来,大夫多是寒窗苦读的读书人,若是自己挑担子,别说下乡巡诊,恐怕连路都难走。
夏日送药,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医疗上门的服务,这可是宋代首创。
心宁累自息
南宋名将岳飞之师、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的北宋大将军周侗,叱咤疆场,战功赫赫。解甲归田后,他迷上了古董收藏。一日,一群朋友来欣赏他的藏品。就在周侗介绍最心爱的一只古瓶时,一不小心古瓶从他的手中滑落,他赶紧弯腰抱住,幸而古瓶没有落地,但他却被吓得面如土色、满身是汗。
这件事让周侗迷惑不已,自己戎马生涯大半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为什么会被一只古瓶吓成这样?
这让周侗神情恍惚,夫人见他这般,无意中说道:“那古瓶还不如摔碎算了,说不定你就不会这样了。”周侗恍然大悟:因为过于迷恋,才会患得患失,进而使自己难以解脱。于是,他咬咬牙将那只古瓶摔了。当天晚上,他居然安稳地睡了个好觉。
清朝道光年间,有位刑部大臣名叫冯志圻,他一生酷爱碑帖书画,收藏无数,但对他人极少吐露。因公外出,更是三缄其口,以防斗筲之徒投其所好,施其所求。
一次,一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代拓本碑帖,他却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何必一点儿情面也不讲。他便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慈禧的“一次性”袜子
慈禧太后在日常生活中对袜子非常讲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对鞋、袜子一点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适就全身不舒服。
她穿的袜子布料是纯白软绸,由于绸子没有伸缩性,所以做起来要合脚难度极大,最困难的是当时的袜子在脚前脚后有两道合缝,前边的缝像脊梁一样,正在脚背上,此处非常关键,如果线掐得不直,又缝得有松有紧,袜子就容易在脚上滚,袜线就歪歪扭扭,因此,对裁缝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袜子的迎面上有条缝,很难看,为了掩盖住合缝造成的缺陷,能工巧匠们会沿着前后合缝绣上花,这样一来,每双袜子花费的工就大了。
慈禧不管袜子多么精致,一双也只穿一次,每天至少要换一双新的。就算是非常熟练的绣工,也要七八天才能绣成一双,一年下来专供她穿的袜子就要费3000个工,加上采买、原料、工匠的膳宿生活等,光袜子一项,一年就需要10000多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