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烈做降臣:历史上真实的“辕门斩子”

[ 历史故事 ]

戏曲《杨家将》中有一个广为传颂的名段——《辕门斩子》,说的是北宋时辽国犯境,摆下“天门阵”,杨家将奉命破敌,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前去巡哨,不料却被穆柯寨女大王穆桂英擒住,招为夫婿。后杨宗保回营,杨延昭大怒,欲斩其子,佘太君、八贤王两番求情未果,穆桂英为救其夫,甘愿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归顺大宋将功折罪。最终,夫妇二人合力打破“天门阵”,边境肃清,家人团圆。

杨家将“辕门斩子”的故事的真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曾上演过一出“辕门斩子”,与小说的圆满结局不同,历史上的“辕门斩子”结局之奇,让人竟不知道是该叹息还是该庆幸。

历史上的“辕门斩子”发生在比北宋时代稍早的五代南唐,地点不是北方的边境,而是南方的寿州(今安徽六安寿县)。故事的主角也不是杨家将,而是南唐大将刘仁赡。

五代时期,金瓯分裂,中华版图上先后存在过十几个割据政权。到了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的时代,北方的后周在周世宗柴荣的统领下不断向南扩张,蚕食南唐疆土。值此危难之际,刘仁赡受命镇守寿州。周世宗几路人马从正月打到四月,都没有攻下寿州,便亲临城下招降,被刘仁赡拒绝。周世宗留下大将继续围城,南唐中主也派出齐王等援军在寿州城附近下寨。寿州被围一年,城中粮草渐尽,刘仁赡请求趁周世宗不在,出城与周军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遂忧愤成疾。“辕门斩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年初,周世宗柴荣再次亲临城下,南唐援军一败涂地,就连南唐中主李璟都上表称臣、割地求和,然而寿州城却依旧固若金汤。周世宗再次遣使招降,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趁着父亲病重,偷偷潜出城外与周军议和,被巡逻的军校捉住,押解到刘仁赡面前。刘仁赡大怒,当即下令腰斩幼子。监军周廷构得知,哭着为刘崇谏求情,被刘仁赡拒绝,于是又到刘仁赡的夫人薛氏那里,请夫人出面营救幼子。

都说“严父慈母”,就连杨家将故事里的佘太君,那样铁骨铮铮的女元帅,都要忍不住为孙儿求情。可这位薛夫人却说:“崇谏年幼,杀他固然不忍,可如果不杀,刘氏一门就是不忠。”她不仅没有为儿子求情,反而催促丈夫马上将儿子处斩。在场将士无不动容。

讲到此,刘仁赡夫妇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他们夫妇二人为国尽忠,忍痛腰斩幼子,发誓死守寿州,却没想到后来事与愿违,竟做了贰臣降将。

三月,刘仁赡病得不省人事,手下将领便冒用他的名义给周世宗写信求和。献城那天,病入膏肓的刘仁赡被人抬着,来到周世宗面前。周世宗素来佩服刘仁赡忠义,也没有为难他,而是好言劝慰,命人将他送回寿州城内养病。当夜,一代名将刘仁赡便走完了他五十八年的人生历程。

得知刘仁赡的死讯,周世宗非常惋惜,追封他为彭城郡王,加封他的儿子刘崇讃为怀州刺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听说叛臣刘仁赡已死,不但没有拍手称快,下令鞭尸灭族,竟然也是痛哭不止,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并说:“刘仁赡泉下有知,怎肯弃我而降周!”据说,当夜,李璟便梦到刘仁赡在庭中谢恩,因此又加封他为卫王。直到后来北宋取代后周,宋太祖赵匡胤时,刘仁赡的另一个儿子刘崇谅,还受其父荫蔽,加官进禄。

刘仁赡“辕门斩子”在《资治通鉴》《新五代史》《南唐书》中均有记载,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可以作为信史。这个故事不能不令人称奇——大义灭亲,腰斩幼子,夫人不劝反催;抱病守城,忠贞不贰,却稀里糊涂投降;贰臣降将,一命归天,竟然被敌对两国的皇帝同时追封为王;腰斩一子,历经三朝(后周世宗、后周恭帝、北宋太祖),却又荫蔽二子……

历史总是有它吊诡的一面,让后人捉摸不透。我们今天还在讲这样的故事,不是因为它吊诡奇特,为饭后茶余增加谈资,而是因为这种忠义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之魂的一部分。正如阎崇年老师在《大故宫》最后所说“文天祥之丹心,岳武穆之精忠,袁崇焕之磔死,史可法之壮烈,顾炎武之气节,张煌言之英魂”,这些都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历史,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