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拖瘦日本

[ 历史故事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受到《华盛顿条约》限制,十几年没有对外采取特别大的军事行动。1923年突然发生了关东大地震,日本损失90亿日元,用了4年才恢复受重创的经济。紧接着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出现,日本依赖出口的经济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两年间出口竟下降76%,进口又下降71%,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三分之一,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

侵略的红利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在世界列强中仍保持着比例最高的军费支出,改善民生的投入很少,结果导致20世纪20年代出路的流浪汉。笔者在1986年曾到济南调查过日军在1928年制造大屠杀时的史料,了解到当时城内有3000多名日侨,绝大多数在本国是穷困潦倒者,跑到中国后,夜间挤在一起睡大通铺,白天利用中国军警不敢惹的身份走私或做小买卖。还有许多日本妓女跑到中国来卖淫,抗战前中国东北和沿海大城市都有众多的“东洋窑子”,日本当局还向她们征税作为“报国奉献”。

面对经济危机,日本军阀尤其是少壮军官主张再以对外扩张来解决,公开叫嚷要“武力解决满蒙问题”,为“过剩人口寻找出路”。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轻易得手,中国富庶的东北大地落入侵略者之手,日本在当地大肆掠夺和开发工矿业,迅速结束了经济危机并迎来大发展。从1932年至1937年,日本国民总收入增长一倍半,创造了20世纪内的最高纪录。

侵占中国东北后的几年间,日本国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1937年,工人每月平均工资达到50日元(当时日元同中国的银圆基本等值,1日元折合0.3美元),这相当于当时中国大城市工人平均工资的3倍左右,却只相当于美国工人平均工资的八分之一,英、法、德等国的五分之一。这一年,日本城市家庭基本普及了收音机,职工大都有了手表,这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不能想象的。日本农村经济条件也有所改善,当局制订了一个“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就是把500万山区贫苦农民作为“开拓团”搬到满洲(中国东北),这样既可以在那里实行“日本化”,又可以解决国内矛盾。

对外侵略,尤其是侵华,使日本获利巨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所提高,更让日本国内叫嚣扩张的主张很有市场。每当日军出征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举着太阳旗高呼“万岁”、夹道欢送。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日本众多民众也认为对外“开拓”能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开创美好未来。在他们看来,每次出征都能为其国家和个人带来丰厚利益,日本当局正是靠这一点把大多数民众绑到侵略的战车上。

出于“物质变精神”这一原理,日本人在一定时期大多拥护政府的扩张政策,并非是因其国民天性好战,而是战争提升了国力并改善了民众生活,掠夺成果也能使蛊惑宣传激发许多官兵和平民的军国主义狂热。处于非法地位的日本共产党和反战团体的反对军国主义的主张,反而不能被多数人接受,许多人还纷纷向特高课、警视厅举报他们。只是后来自己尝到侵略战争的苦果时,广大民众才认识到穷兵黩武政策的危害。

陷入中国泥潭

回顾日本从发动侵华战争到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可以说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卢沟桥战事爆发前,战争使日本越打越富,这就促成其极度的扩张性和冒险性,结果自然是物极必反。1937年夏天,日本当局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出动50多万军队到华北、上海两个方向,军界头目杉山元等人向天皇保证“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认为届时能打垮或彻底压服中国政府,占领华北和华中富庶地区,并向南京政府提出媾和,其条件还包括“赔偿日本兵费”。

此时,日本遇到的主要对手不是腐败的中国当局,而是觉醒的中国人民。尽管日军开战后一年间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中国多个城市,蹂躏了占中国人口一半即2亿多人的地区,却陷入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之中无法自拔。

1937年夏天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只保持着35万常备军,民间400多万,却不需要用军费供养。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第一期动员,5个月内将军队扩充到150万人。1938年内,日本陆军的大多数部队都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兵力达到85万人,加上对苏、对美关系也随之紧张,日本又不得不扩充关东军和海军,军费投入在一两年内增长几倍,发展经济的投入只得大大缩减。

从经济统计数字看,1937年日本的国民总收入为200亿日元,政府财政收入为47亿日元,同年,因开始全面侵华战争而花费了33亿日元的军费,这等于是对中国开战的头半年就把政府全年财政收入花了三分之二。不过这时日本民间毕竟还有一些积蓄,于是政府靠动员民众参加战争储蓄和发行公债,勉强支撑了经济正常运转。只是那时日本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拿出的积蓄有限。随着战争长期化,政府财政连年入不敷出,国民总收入中军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例如,1939年日本的军费占国民总收入19%,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即1941年就高达28%。这一年,政府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是用于军事。

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当局提出在华“以战养战”策略,也就是就地掠夺解决军资,然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一直在打僵持战,日军后面又燃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火焰,其交通线到处受到破坏,掠夺计划大多不能实现。于是从1939年开始,日本经济开始下滑,掠夺已弥补不了消耗。侵华战争又使日本出口大受影响,1938年的贸易额下降了四分之一,这对依赖外来资源的日本经济自然形成不小的打击。按后来日本经济界的计算,1938年日本实际产值达到太平洋战争前的顶峰,随后逐年下降,表面上的产值增长主要系军工业增长所致,民用工业已处于停滞下降状态。

走上崩溃之路

全面侵华战争只打了大半年,193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便以发布《国民精神总动员基本方针》为开端,开始实施消费品配给。从1939年至1941年,日本进一步压缩民用,集中财力发展军工,当时强调的“非常时期国民生活方式”对国民特别提出几点要求:禁止相互送礼;禁止举行私务宴会;禁止穿奢华服装,提倡节俭的“国民服”;禁止乱浪费,提倡将余钱用于储蓄。

据日本一些官员回忆,1941年秋天就任首相的东条英机为了监督民间是否贯彻政府要求的“国民生活方式”,晚间还特意到街边的垃圾箱检查,如果发现有倒掉的鱼、肉和剩饭,便会暴跳如雷,要求予以惩处。首相检查垃圾箱一事曾在日本传为笑话。

1941年12月,日本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还只有中国这一个战场,但已导致其经济生活的严重恶化。此时,政府每日配给居民的主食大米、大麦只有330克,普通人靠薯类等杂粮补充才避免挨饿,一些人已陷入营养不良状态。中国实行持久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此刻已充分显现出来。

按照通常的社会规律,强盗抢劫失手后往往要实施更大的抢劫,当年的日本侵略者便是如此。按日本的用语,1937年至1941年这4年并没有对华宣战,属于“支那事变”时期,经济就已经陷入困境,平民生活水平大降,于是当局希望夺取南洋广大富庶区,从而走上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路,而太平洋战争使日本经济走上崩溃之路。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