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制分9品18级,如果要做官走上仕途,就必须走科举之路。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一样,一级一级考取。
先在私熟接受教育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分3甲录取,1甲三人分别是是状元、榜眼、探花,2甲和3甲也都有几百人视具体情况定,这些人都被赐进士头衔,同时就可以进入翰林院做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也就成了人才汇集之地,有月考,每三年还有大考,成绩优异者就会被派往六部当差,次一等则会被派往各地当知县。从此开始了正式仕途之路。
一品大员的官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子是仙鹤,武官补子是麒麟,头戴红宝石顶戴,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正一品在清朝官阶是最高的,各部尚书是从一品,如果想做到正一品必须加有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等这些荣誉性的头衔头衔,另外这些官员又分为京官和地方官。
正一品官阶的武将职位,其实数量极少。仅有四个,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九门提督则是从一品,由于要负责京城治安和守卫,手上掌握几万兵马,所以这个位置绝对是皇帝的亲信担当。
各省的提督是从一品武官,基本是汉人担任,名义上负责本省的军事武装指挥调动,掌管本省绿营事务,但是平时实际权力非常小,见到二品巡抚都要行礼。如果想再升一级,是不可能的,因为清朝开国近三百年,没有出过一位正一品的汉人武官。清朝设立驻守各地的满人将军是从一品,负责本省八旗军务。另外清朝八旗的都统也是从一品,主要负责本旗的旗务。
像晚清时期汉人为官的杰出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就做到了正一品官,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有的还被封了爵位。
京官的收入主要是朝廷的俸银,一个一品大员的俸禄是银180两,米90石。这些银子对普通老百姓开支,因为这些大员除了日常应酬还要有自己的幕僚,而幕僚的开支都需要自己来承担,另外官服鞋帽都需要自己采买,价值可都不菲。另外由于一品京官都是手握实权的大吏,还能收到下属地方官的各种孝敬,比如冬天的碳敬、夏天的冰敬、年末的年敬等等种类繁多这可是一笔大收入,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其实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但是人人皆知的灰色收入。
而地方大员也就是各个总督官职是正二品(直隶总督是从一品)如果要做到从一品也需要挂上各部尚书的虚衔,正一品也要挂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这样的荣誉性头衔。他们的幕僚、衣装都是在自己俸银中支取,但是他们比京官多了一个养廉银的正规收入。设立养廉银的初衷是清政府为了让基层官员保持清正廉洁,杜绝收受贿赂而设立的,养廉银总督级别各省标准不同但是都超过1万两,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因为天高皇帝远,这些总督也难免收受下属的孝敬,致使朝廷当初设立养廉银的初衷也被打破了,实际名存实亡。朝廷的养廉银从哪里?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另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房子可是重中之重,但是清朝的各级官员都有房屋分配,根据官位等级,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尽然。京官的一品大员享受20间,北京的房屋结构是四合院式的,这20间可就显得很气派了。现在保存完好的北京恭亲王府就是在乾隆朝第一宠臣和珅原有的宅院基础上改扩建而来。
地方上的总督一般就在总督府内生活,前面是办公见客的大堂,后面则是内眷生活的区域,所以也不必为房子发愁。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得病,当官的也不例外,都有类似的保健医生。而京官近水楼台,如果得到允许,太医院的御医也会登门为己服务。
一般清朝官员60岁就可以告老还乡选择退休养老了,正常退休后的待遇是食“全禄”,也就是退休前拿多少俸禄退休后就拿多少俸禄,但是随着手中权力的消失,相应的孝敬也会减少。而地方官的养廉银就不复存在了,虽然如此,在任上也捞的差不多了,足够保障退休后继续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同时这些一品大员退休前还有一项特权,就是可以推荐自己的一个儿子到国子监读书,为日后做官铺平道路。
虽然说60就可以退休,但是谁愿意将权力拱手让人,只要没犯错,能继续得到赏识,即便做到更大年纪的也大有人在,除非迈不动腿动不了嘴了。
清朝有一位一品大员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心怀苍生。比如于成龙,大器晚成的于成龙也是经过科举进入到了官场,其最初应试不中,后来有机会进入到国子监学习,毕业后被派往广西为官,后来经过多年官场打拼,政绩斐然,同时也由于上司欣赏所以官位也是逐步提升,康熙20年升任两江总督,正式做到了封疆大吏。3年后病逝于任上,死后被康熙追赠太子太保,雍正朝其牌位入贤良寺,康熙亲书匾额“天下廉吏第一”相赠。于成龙之廉洁也是清朝汉官之楷模。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一些旧思想,旧体制制约了社会发展,同时一些旧官员为了将手中的权力转化成雪白的银子也是不择手段。“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最好的写照。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你青史留名,也可以让你身败名裂,就看个人能否抵住诱惑如何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