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天险可以依仗,必定不怎么做军事上的准备,应该派一万精锐士兵轻装上阵,直捣成都,一战即可解决问题。桓温十分赞同他的观点,于是只带领一万人马兴兵伐蜀。
李势得到消息后,立刻调动大批部队拦截。桓温坚决贯彻事先制定的策略,不纠缠于一城一地,不与敌人缠斗,像一柄宝剑直刺敌人心脏。随着军队的深入,面临的敌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提出应该兵分两路,分头并进,既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又可以相互照应。袁乔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孤军深入,出奇制胜方是正道,应抛弃辎重,加速前进。桓温尽管心里也犯嘀咕,但事已至此,只能放手一搏了。他命令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军粮,留下少量部队看守,然后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杀奔成都。
李势没想到桓温的部队这么快就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连忙从各处调集部队,全部集结于成都城外,摆开阵势,欲拼死一战。双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桥相遇,桓温乍看到成汉连绵不绝的军队,心里暗暗吃惊,也多少有点儿后悔。
决战开始,桓温的前锋部队出师不利,参军战死,一时敌军士气大振,呐喊声惊天动地,箭如雨下,一支流箭又射中了桓温的马头,战马疼得跳了起来,差点儿把桓温摔下去。桓温心生怯意,士卒们更是怕得不得了,且准备撤退。这时,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负责擂鼓的士兵因为害怕,忙乱之间竟然把鼓敲错了,将撤退的鼓声敲成了进攻的号令。袁乔见此,宝剑一挥,大喊一声:“退则亡,进则生!”然后率先冲杀过去。接着,东晋的士兵奋勇向前,成汉的军队大败,掉头向城里逃去。
之后,桓温挥师直抵成都,纵火焚烧城门,成汉守军惊慌失措,彻底丧失了斗志。李势趁着黑夜逃走,不久自认大势已去,拉着棺材,绑缚双手,来到桓温营前投降,成汉就此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