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共享车,都是古人玩剩的

[ 历史故事 ]

宋朝都爱吃

宋朝时期的外卖行业已经非常发达。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够“活捉”到一名野生的汴京外卖小哥,端着两个食盒,刚从店家出来,不知往谁家送着外卖。可见外卖在宋朝已经十分常见。

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东京梦华录》里面讲了,宋朝的白领、精英们跟现代人一样,下了班也懒得自己在家开火做饭,索性打包饭菜回家,或者点个外卖:“市井,不置家蔬菜。”

宋朝食肆中的美食,简直可以单拎出来做一期《舌尖上的宋朝》。夏有“麻腐鸡皮、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等消夏凉品,冬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这些热气腾腾的烤肉。

民间有这么多好吃的,就连在宫中吃着山珍海味的皇帝,都无法抵挡诱惑。宋孝宗赵昚就对民间外卖情有独钟。在隆兴年间的一次观灯节,入夜之后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夜宵,送进宫来,吃过之后龙心大悦,小费给得很是大方:“直一贯者,犒之二贯”。

那时的外卖要怎么送呢?饭菜在外送途中凉了怎么办?宋朝解决问题也非常全面:温盘。温盘专门用于给食物保温,是一种厚底的盘子。上下两层瓷,上薄下厚,中间空心,在里面注入热水,盘子便可起保温作用。

跟温盘相比,现在用的一次性餐盒弱爆了!

这装着菜的温盘还得放进食盒里面,食盒形状与现在的保温饭盒很相似,以木制的居多,层层分装,以免菜肴串味。

古代人也爱“拼车”

古人如果出门不想走路,有三个选择:马车、轿子和骑马。普通人家,买不起马和车,怎么出行?于是“共享马车”出现了。

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里面写道:“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这如龙如水的车马可不都是私家所有,而是民间商家租给平民百姓用的。其中一种长方形的马车名为“长车”,车顶有盖遮挡,车四周是帷幔遮挡,可以坐六个人。费用可以按租用的时辰算,也可以按租一天的价格算。

还有一种更吃香的“共享车”叫毡车,车篷用的是毛毡。在唐宋之前,人们结婚都会去租用毡车来做“婚车”,用来接新娘。结婚租豪车的“习俗”,从唐宋以前就有了。

还有一种“网红交通工具”:轿子。富贵人家买了轿子让家中的小厮来抬,民间的百姓便也流行起了“共享轿”。

共享轿还有两种选择:一是连轿子带专业轿夫一起租,二是只租轿子,轿子分“凉轿”和“暖轿”。

其实更早的共享交通应该是“共享驴”。《东观汉记》里面写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到长安去读书。

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不留神走丢,甚至转个身就跟别家的驴弄混了,那怎么办呢?

官府干脆出台“簿籍制度”:凡是用来外租的牲畜,都得事先登记“上户口”,登记之后,还得在它身上烙一个印记,以便辨认。这跟现在的共享单车是一个道理,远远看到小黄车,就知道是ofo的;橘色的是摩拜;蓝色的是小蓝。

想象一下在驿站,拴在一起的驴们互相打招呼的场景:“嘿,兄弟,我是平安车行的,你呢?”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