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一样沉重的“一元钱”

[ 亲情故事 ]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给我讲过他上大学前筹学费的故事,这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可是每到大学生上大学时,我就不禁会想起它:

  他是他们那个大山深处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和乡亲们为此感到脸上大放异彩。可是接下来,这沉重的学费,又让大家犯愁了。

  父亲经过苦苦思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变卖了两株准备用于自己长眠时做棺木的枳木。

  父亲还把家里的唯一家产,也是家里的“顶梁柱”的那头老牛给卖了,那以后的耕田、耙田等重活,父亲只有像牛一样耕种在田里、风雨中、烈日下。即使如此,路费和学费仍然还差不少。

  他上大学的事已经成为了村子里那时的头等大事,每一家都在商量着送一点,帮一点。他的小伙伴、同学开始行动了,大胖把自己养了多年的大黄狗含泪让人牵走了,换了15元钱;他还有一个同学水生,下田抓泥鳅去卖,当看到一条黄鳝时,马上伸手去抓,当他抓起来时,才发现是一条蛇,赶紧一甩,差一点就被蛇咬到了。

  他家的左邻右舍也同时忙开了。邻居王大婶,把积累的两筐鸡蛋拿到十多里外的集市去卖;张大爷,忙着从自家山上砍了几根毛竹,做成竹筷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还有李大爷,把那年春天采摘、烘培好的茶叶,送下了山,换回了钱。

  大家卖了钱,赶紧送到了他家里,大多是10元、5元的票子,还有不少1元的硬币。张家十元,李家八元,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他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感动着。父亲把大家送来的钱用一个小帐本一一记录在案。

  由于他们这个村比较偏辟,又没有公路出去,所以弄一点钱很不容易。还有一些村民看到大家都行动了,自己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都在想办法弄点钱来,多少是一个心意。

  父亲的远房亲戚李叔则约上几个人,到十多里的矿山去找事干。听说需要下井背煤的人,背一筐40公斤煤,从煤坑向上爬900米,然后再走13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就这样他们干了2天,赚了50多元钱赶紧赶了回来送到他家里。还有两位乡亲则到了20多里的填上的砖瓦厂找活干。他们给一家窑场背砖坯,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就这样他们背着40公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赚了33元钱。

  ……

  就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他带着乡亲们送来的钱,准备上路了。就在走的前一天晚上,村里瞎眼老婆婆来了,她叫道:“全村人都送了礼,我可不能拉下啊。”

  只见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了来,从上身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有一张皱巴巴的一元钱,她说:“这还是我老头子在时存下的钱,一直没有用。现在总算有用处了。”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全村人出钱救治了她,但她还是两眼失明了。

  她感觉到没有人来接钱,于是生气地说:“你们嫌少,看不起这一元钱?”母亲含泪示意他快接下。他颤抖着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一元钱”,眼泪早已经夺眶而出。

  就这样他终于上了大学,并且顺利地毕了业。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婆婆早已经去世了,但婆婆留给他的那一元钱和父亲的那个记帐本,他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他的眼里,这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和本子,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他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