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华大学校史的人知道,凡是在1925 年清华开设大学部当年或之前进入清华,如果没有被开除,都可以公费留学美国。在人人巴不得能够留学的时代,能进清华的天之骄子们,都是什么人呢?
什么人可以考清华?
1909 年7 月,清政府正式启动“庚款兴学计划”,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游美学务处通过张贴布告和在中文报刊上发通知等方式公布考试日期和考试科目。除通电各省要求选送合格生进京考试外,还采取了考生个人报名的方式。
此时,由于国内的留学预备学校还没建成,改为只录取20 岁以下的学生,并在考选后直接派出国,这前三届留学生被称为“甄别生”,共180 人。后来名满天下的胡适、赵元任、梅贻琦、竺可桢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1 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468 人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全部合格入学,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着名的学者,如化工专家侯德榜、哲学家金岳霖、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戴芳澜等。
那时,清华除了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汉口等大城市招考外,因为要按省额收取学生,所以各省也实行初试,然后推荐学生去复试。
关于各省送选学生的名额,则严格按照当初《辛丑条约》中赔付的比例划分。学部定出以每十二万九千五百两摊一名学生的原则,就连插班生补替的名额也是根据各省原来的数额。比如山西每年只取一名,山西籍物理学家任之恭1920 年考了第三名,却得到复试入学的机会,因为前一年清华有几个山西学生考试不及格退学了。像江苏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当初赔得多,留学名额就分配得多。
1912 年10 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学制八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在大城市生活的地区,老师用心于学生的,会为学生筹谋。社会学家吴文藻,就是因为得到一个中学老师的赏识,劝他考清华以留美,同宗代筹了旅费,并带他进北京。为了留美,许多考生不怕重读,有时城市的考场里,几十个考清华高等科的考生多是大学生。
清华的考试科目繁多,考中等科和高等科的要求不同,随着时间推移,每年科目也有变化。1910 年游美学务处举行的第二次直接赴美的留学生考试中,所考科目除中文论说和德文或法文外,一律采用英文考试。到后来,考清华高等科插班的人,除了国文、历史之外,都用英文考。语言学家李方桂说,第一考卫生,他们在考前打听考试用书,几个学生合买了一本清华上课用的英文卫生课本研读;第二考劳作、木工,但中国的中学里没有做过木工;最后,还考地理、算术、外文及其他科目。
被清华录取的学生过去所学多是科学、农业、各类工程和技术专业。他们中大部分人要去美国学习科学和工程技术,少数学习文科,极少学习政治类专业,这也是当时清政府所规定的“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