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杨家村有三宝:古渡、苹果和大嫂。杨家村南面是国宝级的千年古渡,使村民们世代生计不愁;再加上杨家村的苹果又脆又甜,女人们淳朴能干,合称“三宝”。然而,自打一个文物贩子看到老杨家门口那块大青石后,杨家村有“四宝”的说法便传开了。
让那文物贩子一见就走不动的,是老杨家门前大槐树下那块足有单人床大小,厚近一尺,上面满刻繁体字的古老青石板。那本是一块墓碑。墓碑的主人是老杨祖父的拜把子兄弟,清末民初一位政商名流,也是当地船商公会创始人,碑文所记是县志缺失的珍贵史料。这几年,不时有文物贩子登门重金收购,都被老杨回绝了。老杨说:这是祖上传下的宝贝,不能流落他乡。
最近这事有了变化,杨家村面临拆迁,老杨要去城里和大儿子同住,带不走这个庞然大物,便琢磨着将文物捐献给国家。
他让大儿子打电话给县博物馆,说要捐献古碑。对方说要上报领导。老杨在家等了一个月,没收到任何回音。
老杨大儿子辗转了解到,自己的发小认识县博物馆馆长,便托发小帮着联系。两个月后,发小转达了馆长的话:“是不是文物,咱说了不算,要请专家鉴定有价值才行。但请专家要付交通费、招待费、鉴定费,这笔开销谁来出?”
老杨大儿子又去拜访县教育悠久,各种文物太多,你家这块石碑估计捐的意义不大。”
最后一招是联系县电视台,新闻部采编主任慢条斯理地说:“没捐之前这事儿没有新闻价值。如果最后捐出去了,一定给你们做个专题报道。”
老杨想不通,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求让碑有个安稳去处,为啥上面不收呢。
几场北风吹过,腊月来了,杨家村家家户户开始忙过年。这天,一阵喧天锣鼓声引得村民循声而往,只见老杨全家都戴着大红花站在院门口,县电视台和一些媒体的记者举着摄像机、麦克风对着他们,秧歌队扭起来,十六面大鼓敲起来,副县长和县人武部主任都来了。原来是老杨小儿子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县里专门来发喜报和慰问金。
副县长问老杨有什么困难,老杨说:“还真有……”
副县长认真听完,交代身旁的秘书:“这个事要了解一下。”秘书飞快地记在小本上。
第二天,县博物馆馆长亲自带队,对石碑进行了勘察。第三天,馆长又来了,还带着县电视台和县报记者。馆长向老杨送上镶有金边的收藏证书,石碑当天就被运到县博物馆,按高规格文物进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