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娃过年回来探亲不?”
“儿子现在是军官了,别再‘成娃、成娃叫小名了。”
“我是他妈哩,叫惯了。”
“我是他爹哩,早就改口叫吴连长了。”
“连长管几个人?跟咱有啥关系?六年了都不回家!”
“六年了……三年了……”
“什么三年,老汉你老糊涂了,成娃是六年没回家啦。”
“哦,六年了……”
“是啊,六年了没回家,三年了再没给家里打过电话,我患糖尿病眼瞎都四年了,这娃心真大。”
“部队有纪律,哪能随便给家里打电话。”
“怕我这个老婆子泄密啊。”
“不和你胡扯了,天都黑了,我给猪喂食去,要不黑灯瞎火的食都投不进石槽里了。”
“老汉你别走。”
“做啥?”
“给儿子寄的红枣咋还在家里?”
“胡说个啥,邮出去了,吴连长还打电话说收到了。”
“哄谁哩,前年、去年和今年的红枣都在后院的老木箱子里放着。你不是说成娃在机密部队,不能给家打电话?”
“死老婆子,你眼睛是不是好了?咋啥都瞒不住你。”
“你还想瞒啥?三年来我一直心慌得不行。”
“吴连长说红枣他们部队有的是,寄东西浪费钱。”
“是打的电话吗?”
“是……是镇上的武装部长说的,不信你问张部长去。”
“咱家的供桌上咋多了一个相框?”
“是咱爹妈的遗像,新洗了一张。”
“咱爹妈的遗像不是放供桌正中供着吗,这个相框咋放在旁边?”
“你这婆娘今天咋了,神神叨叨的。”
“咱爹是剿匪牺牲的,咱妈以泪洗面守了半辈子寡,咱家的成娃该不是……”
“你胡扯……胡扯个啥,咳咳咳咳……”
“你烟再别抽啦,伤肺,成娃子说过的。”
“成娃子,成娃子——吴连长!”
“酒也再别喝啦,成娃子说过的。”
“刚打开的一瓶酒,喝醉了,啥也不知道了。喝!喝!成娃子,成娃子……吴连长!咳咳咳咳……”
“你喝了三年,醉了三年。”
“死老婆子,你眼睛不好,可啥都知道啦……”
“我啥都不知道,我啥都知道。你说破了,我受不了;我说破了,你受不了。你哄了我三年,我猜了三年,提心吊胆了三年,伤心了三年,呜呜……”
“是,咱成娃子是抗洪救险为抢救人牺牲的。他没给咱家丢脸!”
“是,咱家世世代代都是好样的。人总有一死,咱成娃子死得和他爷一样光荣!可是,这心里,就是难过啊!呜呜……娃走得太早啦,连婚都没结,又是独子,麻绳咋偏偏从细处断呢,连个后都没给吴家留下,呜呜……”
点评:
一个集中的场景,几句简单的对话,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是普通的农民,事件也是曾经见过的,但我们读了仍心潮难平!
爷爷在战争年代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华民族至深!
两个人物写得非常鲜活,人物对话不多,却让人难忘。老汉为了不让老伴难过,极力掩盖事情的真相,在“瞒”和“骗”中,痛心、爱心跃然纸上。老婆婆其实早已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但也不明说,在老汉说出孩子早已牺牲,印证了她的预想时,她想到的是孩子的行为是光荣的,她为孩子骄傲,为英雄的家族骄傲!作者并没有把她写成概念化的人物,作为一个母亲,她想到了从此再没有后代,因而非常痛心,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