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同荣根比,我总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荣根是我的发小,我俩玩得好,经常一起上山拔野竹笋子。初中毕业后,荣根和我都回村种田。一年后,荣根拜本乡一位老篾匠为师,很快便成为学徒中的佼佼者。而我什么手艺也没学,觉得种田更踏实。
后来,荣根不甘在乡村四处做活,便带着妻子来到汝城,开了家篾编店。从此,我便很少见到荣根了,心里有种被人抛弃的失落感。
也不记得失落多少年了,反正我慢慢习惯了平庸。可有一天,荣根打来电话:“木根,请你帮忙到樟源岭上找几根桂竹,我有急用!”
几天后,我带着桂竹来到汝城,走进荣根的篾编店,只见他正低头刮磨篾丝,那一根根篾丝又细又薄,光洁柔滑。店内墙上还挂着一幅《龙凤呈祥》的篾编作品,看上去赏心悦目。看见我后,荣根赶忙放下活计,沏茶让座,同我聊起来。
荣根叹息道,市场上涌现了大量塑料制品,取代了篾制品,多数篾匠接不到订单,他店里也不景气。他被迫尝试篾编工艺品制作,绞尽脑汁在凉席上“作画”,创作了《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作品,没想到竟颇受市民喜爱。看到希望后,他专程奔赴偏远山区拜老篾匠为师,进一步学习篾编工艺手法及选竹技巧。
聊着,荣根取出几幅篾编画给我看。我顿时眼前一亮,只见《百福图》《虎啸山林》等,无不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其中《三顾茅庐》尤为出彩。他说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先是熟悉相关历史和事件,再是构思和编织,期间他编了又拆,拆了又编,经多次反复总算完成。
看到我一脸惊讶,荣根笑道:“木根,篾匠手艺博大精深,其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每一个步骤都要反复实践,比种田难多了。”
我笑着点头,说:“那是自然。”
荣根拍着我的肩膀,说:“木根,制作篾编工艺品除了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外,还要有上好的竹子。请帮我留意一下,看看樟源岭还有没有优质桂竹。”
我听后,感觉荣根离我越来越远,跟我早已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了。
果然,当我再次带着桂竹来到汝城时,荣根又租了一间店面,叫竹艺馆。走进馆内,我发现墙壁上挂满了篾编工艺品,如《兰亭序》《八骏图》等,构思精巧,美轮美奂。荣根指着篾编画《八骏图》介绍道,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只见画面上,八匹骏马奋蹄扬鬃,飞奔向前,姿态各异。其中一匹最具特色,它后腿蹬地,前蹄腾空,动感十足。
见我看得出神,荣根告诉我,编织《八骏图》的材质正是我上次带来的桂竹。他将桂竹去头切尾取其中,经过30多道工序,弄成一根根长约2米的篾丝,使之粗细均匀,然后用水煮,进行防虫、防麻斑、防霉变处理,配以青黑染料,最后篾丝洁白细腻、柔韧性强、色泽均匀。
我听后愕然,心里直冒酸味。看到我一脸落寞,荣根安慰道:“人各有所长,其实你除了种田外,还可以在樟源岭上多栽些桂竹,以后全供应给我。”
又是一年夏天,我来到汝城,再次走进荣根的竹艺馆,没想到他被命名为省级“非遗”篾编技艺传承人。走进他的工作室,只见各种篾编工艺品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其中篾编画《清明上河图》成为镇“室”之宝,他通过穿、刺等技法,历时三年才编织而成。里面的人物、动物、街道、树木、河流、桥梁等,场景逼真,气韵生动。作品采用的篾丝薄如蝉翼,滑如绸帛,材质均为桂竹。他说,在这三年时间里,除了编竹席维系生计外,他每天都编织《清明上河图》十多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以致作品问世后,有人出高价来购买,都被他婉言谢绝。
看到我满脸羡慕,荣根笑道:“我最近迷上瓷胎篾编,即用竹篾在瓷器上编织图案。”我听得一头雾水,既为荣根感到高兴,又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而难受。
临别时,没想到荣根突然喊住我,说想收我的儿子小竹为徒。
我忙不迭地点头,说:“小竹能拜你为师,真是他的福分!”
“哪里哪里,我们都是在乡下长大的兄弟,就别说见外的话了!”说着,荣根便喜笑颜开,像儿时一样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