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幼年丧父,随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她只读到小学毕业,她曾做过5年的采石女;她曾在上海打工做过餐馆服务员,做过缝纫女工……在常人眼里,这会被视为一部不折不扣的“苦难史”。可是,苦难并没有将她压倒,她反而勇敢地颠覆苦难、挑战命运,最终成了全国第一个“小学生编辑、记者”--她就是青年人自学成才的典范、《知音·海外版》编辑赵美萍,她的青春励志故事值得广大青年人学习和借鉴……
命运坎坷,14岁上山砸石头
赵美萍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农村,家境贫寒。在她9岁那年,她的父亲因患麻风病,在医院医治时,不幸被护士打错针药去世,当时赵美萍正读小学三年级。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病不起,小小年纪的赵美萍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饭、洗衣、割猪草等家务活全都会干。
1981年,赵美萍的母亲改嫁给了安徽芜湖市小荆山石矿一个采石工人为妻,赵美萍和妹妹随着妈妈来到继父家。没想到,这又是另一段苦难的开始。继父家也很穷,一下子多了三口人吃饭,两个孩子读书,加上母亲长年生病,收入不高的继父成天和母亲吵架,家庭没有一点温暖。
赵美萍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小学毕业时,考上了芜湖市重点中学二十五中,是全镇数十年来唯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但因为妹妹也要上学,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到处借不到学费后,赵美萍决定不读书了,上山砸石头卖钱让妹妹读!
辍学之后,赵美萍开始上山砸石头,她成了当地最小的采石女,当时还不满14岁。赵美萍砸的是“碗口石”,每吨八毛五分钱。一天最多可砸四吨左右,可挣到三块多钱。就是那每天的两三块钱收入,一部分供妹妹读书,一部分供家人买米买煤,一部分供病弱的母亲治病。赵美萍因为年纪小,抢不过别人的石头,只好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跑到山上耙石头。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又去抢拖拉机。如果没有拖拉机运石头,照样挣不到钱。
在艰苦的砸石生涯里,唯一让赵美萍感到开心的就是读书。白天在砸石头间隙,别人在休息,她就拿一本借来的书坐到阴凉处津津有味地读。晚上,她就把白天从书上看到的名言警句或者富有哲理的话记在日记本上。她想的是,自己虽然不能读书了,但是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自学。她认为:贫瘠的生存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精神也一片贫瘠。
这段血泪交融的砸石头时光,赵美萍坚持了5年。
勤奋打工,打工妹成上海白领
1989年8月,19岁的赵美萍背着14本日记,随着在上海宝钢工作的老乡踏上了打工之旅,开始了艰苦的打工旅程。这一次,她还背负着母亲生病欠下的两三千元巨债。赵美萍到上海后谋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个体餐馆当服务员,每月80元工资。到上海之后,赵美萍越来越发现,没有知识和一技之长,很难在日新月异的大都市立足。她决定学一门手艺,总比帮人洗碗有出息。正巧,当时附近有一家时装公司正在招工,她毫不犹豫离开餐馆,来到服装公司,做了一名缝纫女工。但她没想到,学一门技术并不容易。
有一次,赵美萍不小心被飞快的缝纫机针扎到了手指,针尖断在了指甲盖里,但是师傅不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要她赔被滴上了血的布片。师傅的冷酷无情加上手指头钻心的疼,赵美萍真想大哭一场。但她没哭,她一边把眼泪往肚里咽,一边咬牙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做师傅的师傅!让师傅也听我的指示!”
就是怀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赵美萍决定笨鸟先飞,从那之后,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到了厂里,晚上10点多才回出租屋,回来后还要读一些书,还写点诗歌和日记,每晚总要熬到12点后才休息。
不过,天道酬勤。一年半后,因为表现优秀,赵美萍被提升为车间里的组长。三年后,她被提升为公司里的技术员,她终于扬眉吐气了,当初骂她的师傅也要听她的指示来生产,她成了300多人的时装公司里唯一的打工白领。那年国庆节,上海《青年报》还以《外来妹当上上海白领》为题对她做了一则焦点报道。
1994年,赵美萍开始尝试向期刊投稿。在遭遇无数次的退稿打击后,终于有一天,她的一首处女作小诗《嫦娥》在《上海侨报》上发表了。这首小诗的发表,使她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写作。
从1994年开始,她陆续在《上海小说》、《现在家庭》、《上海故事》、《新民晚报》、《劳动报》等报刊上发表故事、小说等。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劳动报》联合举办“打工在上海”征文,她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决心一试。她将很快将一个打工妹的不幸经历写好寄给了“打工在上海”征文组。没想到,她的那篇小小说最后竟获得一等奖。
在此后的三年间,赵美萍一边打工,一边写了大量的纪实故事发表在《知音》、《恋爱·婚姻·家庭》、《女报》等杂志上。同时,赵美萍在服装公司也每年被评为优秀员工。1996年,她还被评为宝山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为了充电,她报名参加了成人自考,读《新闻专业》。每天下午一下班,她就换三趟公交车从公司赶往杨浦区的复旦大学听课。直到晚上9点钟才下课,回到住处已经11点左右了。那时每天的睡眠从来不超过5小时。就在同一年,她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海纳百川》节目请去做嘉宾主持人,每周末上午10点30分,她准时在电波中与上海几百万的打工族们倾心交谈,探讨人生,成了上海有名的“打工姐姐”。
天道酬勤,“小学生编辑”成女作家
1998年,是赵美萍人生大转折的一年。那年,国内著名的期刊知音杂志社面向全国招聘编辑、记者。看到这个消息,赵美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应聘知音编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她将自己发表过的所有作品复印后邮寄给了知音杂志社。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她接到知音杂志社要求她来武汉面试的电话。赵美萍看到了希望,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机票,直飞武汉。
那天,和赵美萍一起参加面试的不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就是其他新闻单位的主任记者,甚至有作家、硕士研究生等。轮到她时,她老老实实地告诉在座的评委们:“我只读到小学毕业……”接着,她将自幼砸石养家糊口、到上海打工、自学写作等经历娓娓道来,最后她说:“虽然我没有进过大学深造,但是,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我的经历就是一笔旁人无法能及的财富。”也许就是这番充满自信的自我介绍打动了知音杂志社的各位老总,她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她被知音杂志社录取了。这一次命运的转折,对赵美萍来说是一次颠覆,是她挑战命运后获得的巨大胜利,也是一个奇迹。
从一个小学生到知名杂志的编辑,赵美萍的传奇经历引起了央视《半边天》栏目的注意。该栏目随即做了一期赵美萍的访谈节目,全国其他新闻媒体也纷纷前来采访这个传奇人物。赵美萍一下子成了全国打工青年的代表和榜样。做了编辑的赵美萍并没有一劳永逸,她依旧沿袭着笨鸟先飞的好习惯。在《知音》做编辑的9年时间里,她的发稿量总是会在前几名,每年至少去10个城市采访组稿。
最难得可贵的是,现在的赵美萍虽然脱离了苦难,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和自己一样出身的苦孩子。她经常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学习优异但家境贫困的农村孩子。2006年6月,她通过《楚天都市报》认捐了一名江夏区的孤儿小学生,她决定供养孩子到大学毕业;2006年10月,她又参加“格桑花助学活动”,认捐了青海和西藏贫困地区的10名孩子,其中有5名小学生,5名高中生,这些学生每学期的学费便高达近万元。赵美萍认为,这些付出都很值得。她希望她资助的这些孩子都能够发奋图强,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赵美萍的人生经历也许可以给生活在人生阴影里的年轻人一些启示:苦难如一块巨石,唯有自己去颠覆它,砸碎它,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命运。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经典语录
现在想来,一个人的一生中注定要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转折的,就像好好地走在路上,会莫名其妙地摔跤一样,有的人只是略伤皮毛,爬起来掸掸衣服上的灰尘继续行路。而有的人却会被摔得头破血流,前程尽毁。对农村女孩子来说,命运的转折就是依靠婚姻这块跳板,跳好了,对岸柳暗花明,小日子可以过得舒心惬意。跳不好,就是浸身苦海,后果不堪设想。
人,有时候就需要无情的鞭笞,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说,蒙受羞辱或受到打击有时反而是好事--如果你把它作为鞭笞自己的动力的话。快马也需要加鞭,何况人呢?
通过这次加通宵,我也明白了一个职场规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敬业。惟有敬业,才会被人赏识敬佩,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也更能树立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
这个时候,当初我进厂时拿着我缝错的裤片对我冷嘲热讽的潘师傅已经退休了,他没看到我当上组长,没看到我在这个厂里出人头地。不过这已经不重要的了,我在心里依然感激他在我一进厂时,就狠狠刺痛了我的自尊。否则,我也许没这么快就扬眉吐气的。人,有时候就需要无情的鞭笞,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说,蒙受羞辱或受到打击有时反而是好事--如果你把它作为鞭笞自己的动力的话。快马也需要加鞭,何况人呢?
由此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行,往往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因为别人说了我们不行。如果我们坚信自己行,就一定会行!
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堵那些恶毒的嘴巴。也许她们心里依然不服气,但还是必须听我的指挥来做。
那时我年轻气盛,一生气,脸会红到脖子,真想冲上去,给那无中生有者一个结实的耳光。但我还是忍住了。当你被狗咬了一口,难道一定要去咬狗一口吗?
她瞪着漂亮的大眼睛一遍遍问我:"真的吗?你真的吃过那么多苦吗?你有没有痛恨过命运的不公?"我说:"痛恨有什么用?比如你跌进一个坑,当你身边没有一双拉你爬上来的手时,你只能自己想办法爬出那个坑,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对我来说,经历是一笔财富,它磨练了我的生存意志。"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话用在我身上,竟也那么合适。
他话锋一转,看着我的眼睛说,"米卡,我还要给你几个忠告:第一,你以后与人面对面说话时,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对方在讲话还是你在讲话,你都要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眼神游移不定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心术不正和不自信的印象。第二,在说话时,语速要平缓,声音要柔和,不要急燥,也不要吞吞吐吐,适可而止,不要没话找话。第三,与人握手要用力,让人感到你很热情……"
至此我相信,生活永远是精彩的。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深藏在民间,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这种认识,为我后来的记者、编辑职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的我当然不会如从前那么虚荣和自卑了,我会坦然而大胆地告诉别人:我只有小学毕业,做过采石女,端过盘子,做过缝纫女工……因为我明白了:人之所以活得沉重,是因为自己把心压在心上;之所以活得自卑,是因为总是在光明中注视过去的阴影。
我始终相信,世界很大,而我很渺小。
在的我当然不会如从前那么虚荣和自卑了,我会坦然而大胆地告诉别人:我只有小学毕业,做过采石女,端过盘子,做过缝纫女工……因为我明白了:人之所以活得沉重,是因为自己把心压在心上;之所以活得自卑,是因为总是在光明中注视过去的阴影。
机遇,只为准备着的人而准备着。机遇,时刻在人生的拐角处张望着,等待着一双发现它的眼睛。
不会说话的洪泽内秀而腼腆,聪慧而善良。和她在一起,你会感到宽容与博爱,宁静与祥和,谦恭与上进。她永远不会抱怨人生的不美好,永远不会指责他人的不对,永远不会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第一次面对镜头,我紧张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说话词不达意,结结巴巴,沙碧红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喊停,一次又一次让我放松点,自然点,不要紧张。我想放松,但是灼热的灯光烧烤着我。我不得不频频喝水,使自己放松,但喝水时拿杯子的动作又是那么生硬做作……唉,天生不是做演员的料。我不由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有些话,是值得铭记一生的。有些人,是值得敬重一生的。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铭记与敬重着那些指点过我人生迷津的人!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指点别人的缺陷,修复别人的自信的。惟有那些值得别人指点的人,才能获得如此幸运。
有些友谊,像陈年老酒,越存越香。当然,这样香醇的友谊,也只存在在具有香醇品质的人之间。
对沈刚,我始终觉得愧疚,他那么赏识我,把我从服苦役般的服装厂劝解出来,可我在他的公司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多,就转身离开,觉得自己像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但是,沈刚与我的友谊并没因我的离开而中断或淡化,至今,我们仍然是好朋友。他一再地要求我回上海,他可以让我负责一个部门。他对我的能力,一直深信不疑。
那一刻,我几乎听到花开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刘德华的一首歌《我和我追逐的梦》,其中有几句歌词特别打动我--漂流已久/在每个港口只能稍作停留/喜怒和欢乐都不能由我……
深夜无眠。我咬牙对自己说:你一定要挺住!你没有退路!你自己的脑袋只有靠自己的肩膀扛!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挽救自己!
万事开头难,开头真难
至今还记得,那位可以做我妈妈的严老师,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一个个作者的电话,联系地址等等,还亲自帮我一个个打电话跟作者先通了气。虽然严欣久老师也没给我写过稿子,但她的热情帮助我至今难忘。有些人,虽然只有泛泛之交,但他/她也许会让你铭记一辈子。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有些人,你给他脸,他不要脸,那就给他耳光吧!
其中,有封信是位武汉留学生写给我的,他说看到在自己的家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十分兴奋,他把信写给了他的父母,然后又让父母给我转寄了过来。这位留美学生在信中说:"虽然我是个留学生,比你的文凭高了许多倍,但我还是觉得不如你,你在逆境中拼搏向上的精神是我所没有的,你的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是我没有的。我很难想象,如果我出身在你那样的家庭,那样的身世,我会怎样度过一生……"
小喇嘛窗台上的鲜花,和他小小的温馨卧室,无不让我感动--无论在怎样简陋贫瘠的环境里,只要有一颗敬畏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他的生活就会充满馨香。
2002年,我被评为第三届武汉市杰出外来务工青年。被奖励了一个武汉市户口。我的农村户口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调进了武汉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父母家人自然是由衷高兴的,但我却没什么太大的惊喜,似乎这一切早就命中注定,迟早会来的。因为我自始至终坚信:我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都能好转,我迟早能摆脱生活的困境,能够破苦为乐
我相信,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经历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烙印,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要懈怠,不要停止,不要在宁静而富足的现实生活面前停滞不前,也不要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所击垮。那么苦难和艰辛的人生我都在少年时便经历过了,还有什么能够摧毁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