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定胜负

[ 现代故事 ]

 泳坛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退役后也许会参加每年7月4日在美国举行的吃热狗大赛。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共收获8枚金牌,创下了奥运史上的夺金之最,而在餐厅里,他也是频频创下新纪录。据《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报道,菲尔普斯每天摄入的热量是1.2万卡路里,而8个鸡蛋,通常只是早餐的一部分。英国《卫报》的美食记者约翰·亨利甚至试图模仿菲尔普斯在一天内吃下如此之多的食物,结果在早餐环节就宣告失败。而本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热门选手朴泰桓训练时一天至少要吃六餐,甚至每餐之间的卡路里比重也精确到了早餐和午餐各30%,晚餐25%,余下每次简单进食各5%的程度。

  与菲鱼和朴泰桓形成鲜明对照的例子发生在中国。7月1日,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落幕,中国女排1胜4负,仅名列第五。在媒体的追问下,主教练俞觉敏脱口道出了一个“秘密”——因为害怕“瘦肉精”,姑娘们已经三个星期没吃猪肉了,缺少营养,所以成绩不好。

  这并不是中国人头一次将竞技赛事的胜负与“吃”联系到一起。晋江籍的李世侨和蔡文华是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男篮运动员,他们回忆说,当时到伦敦后,中国队员伙食很差,没有鸡蛋,“饭是发霉大米煮的”。按他们的说法,那一年,中国男篮因此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比赛,很快败阵回家了。

  这几个例子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一“吃好了”还是“没吃好”,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很大。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似乎就是“超人”的化身,博尔特可以挑战9秒2的人体极限,举重运动员只要身体允许可以一直加码,跳水运动员试图在十米的空中多翻几个跟头。不过,在跑道下,在跳台背后,在泳池外,他们可不是什么“超人”,食物就是他们这些“机车”的燃料。而“如何吃”才能把健美的身躯和运动的美感表现在观众视野中,似乎也是奥运一直想传达给人们的一个主题。

  虽然菲尔普斯自己觉得吃得“舒服、健康”,甚至也有运动员去挖掘其中的合理性,但营养专家对这份特别的“运动员食谱”并不怎么看得上。

  从事运动营养研究20余年的专家芭芭拉·列文曾为众多著名运动员提供饮食方面的专业咨询。列文女士表示,菲尔普斯的食谱看起来不像是营养学家为其设计的,“虽然多摄入食物确实可以解决碳水化合物充足的问题,但如果他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将来很可能会出现心脏方面的问题。菲尔普斯应该尽量少摄人蛋黄,在食谱中加入一些蔬菜和水果,并把三餐进一步划分。”

  美国联邦运动营养协会主席杰夫—科特曼称:“脂肪含量为8%的菲尔普斯在训练中每小时要消耗1000卡路里,而常人相同的运动量只消耗170~240卡路里。”他认为,如果盲目模仿菲尔普斯每天摄入1.2万卡路里以获得像菲鱼一样的体格,那无疑会产生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韩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孙妍在恪守的饮食计划可谓众多竞争对手里最为严格的。据《朝鲜日报》5月报道,她每天练习7个小时,早餐午餐吃得和麻雀一样少,晚餐则直接不吃,摄取热量不足1000卡路里。

  “从1000到1.2万卡路里,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中国花样滑冰国家队的一位教练解释,“菲尔普斯所在的游泳项目是速度型项目,需要运动员摄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他吃得多也是应该的,而艺术体操和我在的花滑项目一样,是灵巧类运动,比赛时也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只需要身材苗条保持身体平衡度。而举重是典型的力量型项目,队员身材较大,肌肉粗壮,消耗能最大,这类巧目都是平时注重营养补充,如吃鸡蛋增加肌肉,但赛前却要求减肥。”

  马拉松运动员一场比赛通常消耗2400卡路里,一场比赛跑下来有的运动员甚至能瘦七八斤,看似“最累的项目”,但他们饮食的关键词不是热量、不是脂肪、而是“糖”。从专业上讲,就是糖原储存能量的原理,因为马拉松跑中身体对储存的糖原的使用量低于马拉松比赛时的使用量,从而通过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以部分补充能量的短缺。这就是为什么马拉松运动员要不时接来路边的那种看似秘制的“饮料”喝上一番—那就是用来补充糖的。

  由上可见,运动员的热量需求并非简单的加减法,举重需要肌肉块,游泳需要脂肪取暖,射击需要眼明手快,不同的诉求有不同的处方,通常就意味着不同的“食疗”。夸张点说,竞技运动有时候就是“一吃定胜负”。

 

补充纠错
上一篇: 请你帮我取个名
下一篇: 不该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