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才韩信一生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 历史故事 ]

人生即是选择,尤其在紧要关口,向左,可能大富大贵,向右,也许就穷困潦倒。普通人没这种机会,韩信却有。

他一生做过几次重大选择,有对也有错,选择对了,就声名显赫,错了,竟断送了性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只有选对人,才能改变命运

早 期,他是穷人,也是废人,既不会经商,又不能种田,政府也不肯雇用。因为穷,只能到处蹭饭,先在南昌乡长家混吃食,后又在河边吃漂母的饭,再后来,竟受到街头混混污辱,被迫从人家跨下钻过。

所谓穷则思变,辱更思变,他背着嘲笑,提着剑,去寻找战争。此时,秦末战争已经开始,各地反秦武装纷纷举事,遍地都是王侯将军。很多人都在认真闹事,都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块。

他很清醒,知道自己的目的,走进战争不难,难的是被人赏识,找到向上的梯子。为此,他开始择人,方法是自我推销,期望能引起注意。起初,他跟了项梁。因为项梁是楚将,他是楚人,有同根而生的意义,也许更便于推销。但他没有机会,和领导说不上话, 最终“无所知名”。

项梁战死后,他跟了项羽,几次献计献策,项羽不理不睬,无奈,只好投奔刘邦。在他看来,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你项羽可以有眼无珠,可天底下有眼有珠的人多了去了,没准就能碰上一个。

他投刘邦,其实只是想撞撞运气,谈不上有什么把握。毕竟,他不了解刘邦,只知道刘是忠厚长者,有点儿地盘和人马。

韩信投汉初期,仍“未知名”,仍在自我推销。因为犯下死罪,在被砍头之际,他推销成功,说动了滕公夏侯婴,免于一死,还当上了治粟都尉。

他又抓住了萧何,多次面对萧进行自我宣传。虽费尽口舌,结果却无法期待,韩信只好逃亡。这一次,却因为萧何手疾眼快,外逃未遂。经萧何强烈推荐,刘邦这才以最隆重的礼仪,拜韩信为大将。

此时,刘邦对韩信一无所知,之所以拜将,既出于对人才的渴望,也源于对萧何的信任。刘邦很精,他的想法是:既拜你为将,你就得是那块料,否则,你还得走人。

拜将之后,他马上找韩信谈话,进行具体考察。现在已很难确知韩信受教育情况,但该人善于局势分析,精于兵法,却是不争的事实。谈话中,韩信纵论时局,剖析前景,指出了项羽的弱点和失误,提出了谋求天下的种种构想。“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和刘邦的照面,分明是命运的巧意安排,是历史的歪打正着。因为有了刘邦,韩信才有了大感觉,建了不世之功,由此改变了自家命运。也是因为有了韩信,刘邦才得以灭项羽、定天下,成就了丰功伟业。

选择中的游移,最终还是埋下了祸根

韩信是军事天才,善于以奇制胜,但也有弱点,一个是太重情义,另一个是不够大气。因为重情义,面对选择时,就会游移,不那么绝决;因为不大气,处事就欠周全,不怎么考虑领导的感受。楚汉相争时,刘邦实施了两线战略。自己在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周旋,另派韩信出兵北方,与各诸侯国作战。

刘邦的战场,一直都不乐观。他搞不过项羽,但很执著,打了败仗,总能从头再来。项羽却不行,敌人太多,既有正面的刘邦,还有侧翼的黥布和彭越,即使打败了刘邦,也无力扩大战果,撑住局面已属不易。

韩信这边,进展却相当顺利。他先用疑兵之计,活捉魏王豹,平定魏地;又进兵代国,擒代相夏说。此后,他率部出井陉,背水一战,全歼赵国部队。紧接着,又降服燕国,攻占齐国。从高帝二年至四年,仅两年多时间,韩信就灭了国,完全平定了北方。

他的胜利,有效改变了楚汉争斗格局,项羽受到牵制,力量被严重削弱;刘邦却得到强力支持,兵员得以充分补充。最重要的是,北方已经姓汉,刘邦具备了战略反攻的条件。

是 时,他面临着多种选择。比如,可以独立,让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帮楚,或继续助汉,无论楚汉,只要他支持某方,他方肯定完蛋。他左右了时局,意向举足轻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测他的动向。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