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魏忠贤独揽朝权背后的神秘女人

[ 历史故事 ]

一般人写明史,写到魏忠贤,都是从他这个时候写起。说他勾结客氏,开始有预谋地登上舞台。其实他们早就认识了——

  魏忠贤这一年已经岁,叫他“老魏”,一点儿也不夸张。一个人到这岁数,如果尚无像样的功名,不要说古代,就是在现代,也已基本歇菜。况且他是得罪了新上任的皇上,有上谕点名痛责,要求“以正国法”的(《明光宗实录》)。

  但是魏忠贤并不沮丧。刘若愚说他为人“啖嬉笑喜”,又说他“担当能断”。朱长祚说他年轻时狂饮滥赌,“唯闻其叫啸狂跃之声,罕见其悲愁戚郁之态”。看来这个人毛病虽然多,但却是一个乐天派。

  转眼来到第二年,为天启元年(公元年)。从这一年起,明朝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整整年。连魏忠贤自己也绝不可能想到,这个时代,在后世史家的笔下,竟然要以“魏忠贤时代”来命名了!

  转机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这里谈什么历史的“偶然”“必然”“规律性”等等,全是多此一举。我觉得,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按理智行动,可是在魏忠贤的面前,出现的却是《西游记》似的魔幻现象——河水退去,大道通天。这就是他的运气,好得不可理喻。

  帮助他力挽狂澜的,是一个女人。

  《明史》里面有一篇《五行志》,是专记灾异、妖孽的。其中“妖诗”一栏收了这样一段话:

  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曰:“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北人读“客”为“楷”,“茄”又转音,为魏忠贤、客氏之兆。

  这就引出了魏忠贤政治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位女人——客氏。据高阳先生考证,“客”这个姓极为罕见,虽然《姓苑》里收有,但历史上绝想不出有过什么名人姓客。高阳先生还很老实地说,上述一条中,“茄”怎么能转音为“客”,他弄不懂,只能照抄《明史》(见《明朝的皇帝》)。

  其实是,当时京师一带的北方人,习惯上把某些读“客”音的字,读成“怯”。“客氏”在当时的读法,很可能就是“怯氏”。此例在近世也有,比方陈寅恪先生的大名,究竟如何读,至今还有争论。

  邪恶者永远与邪恶者为友,就是再跨越千年也是这样。客氏这颗灾星,正是魏忠贤翻身求发达的一颗福星。

  一般人写明史,写到魏忠贤,都是从他这个时候写起。说他勾结客氏,开始有预谋地登上舞台。其实他们早就认识了,开始时也不见得就是有目的地勾结。由于都是朱由校的服务员,所以两人的认识,最迟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那一年,老魏开始给王才人管伙食,朱由校那时还是个岁的小孩子。

  那时的客氏,还不会像后来那么威风。但随着龙椅上的皇帝一个个在换,客氏的行情看涨,魏忠贤是不敢忽视的。他下了大力气结好客氏,送东西请喝酒,舍得花大钱,据说“六十肴一席,费至五百金。”(《明季北略》)

  一桌六十个菜,把你个祖宗奶奶彻底拿下。

  两人很相投,关系开始密切。魏忠贤“站错了队”以后,本来是政治上基本玩完,但是客氏这只“看不见的手”,狠狠地拉了他一把。

  魏忠贤是当年九月初五在李选侍贼船上栽的跟斗,差点没呛死。谁也想不到,到九月二十一日,才过半个月,就在天启帝封客氏为奉圣夫人的同一道诏书上,赫然有“魏进忠”的大名,明明白白地写着“赐太监魏进忠世荫”。诏书说,因他侍卫有功,荫封其兄魏钊(即那个留在老家的魏青蚂螂)为锦衣卫千户。

  几天前还是“盗库首犯”的李进忠,现在则是“侍卫有功”的魏进忠了!——各位,要是你运气不好的话,就赶快改个名吧。

  这令人目瞪口呆的转折还没完。三个月后,到年末,魏忠贤居然晋升司礼监秉笔太监,正式进入内廷高层!

  明朝的秉笔太监,权重如山,他们是替皇帝批文件的。大臣有奏疏上来,提建议或者汇报情况,要先由内阁首辅替皇帝拟个意见(票拟),然后由秉笔太监按皇帝的意思,用红笔对票拟进行批示(批红)。有时候,这个“批红”究竟是皇帝的意思,还是秉笔太监的意思,就谁也搞不清了。

  不过,明朝也是有祖制的:要想秉笔,得从司礼监的文书房干起。魏忠贤不仅没有这个资历,而且基本上是个文盲。

  一场荒诞剧就这样开幕了。

  在帝国的政治格局中,一颗岁的新星冉冉升起!毋庸置疑,魏忠贤这颗出人意料的卫星,就是客氏给放出来的。除了她谁也办不到。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