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驾崩,已经为结束三人同治、慈禧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
在慈禧的主持下,咸丰的几个兄弟——恭亲王奕与醇亲王奕、钟郡王奕、孚郡王奕,以及出继给王绵恺(道光的弟弟,孝静成皇后之子)为后的老五奕都来到养心殿西暖阁来议立嗣君。
既然是为同治立继承人,却没有同治皇后的份,对此居然没有人质疑,足以反映出尚未议储,慈禧已经主宰了议储会议。
无论在一些正史著述还是在野史传说中,都盛传慈安手中保留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并对皇后说道:叶赫那拉氏“今即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皇太后,惟朕不能深信其人。
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如果真有那份手谕,也不可能是临终前写的,那时咸丰连“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都是口述由臣下记录的,除非咸丰在肃顺的提醒下早就写好了这份遗诏,在临终时交给皇后。
据说慈安为了表明对慈禧的信任,把遗诏拿给慈禧看,并当着慈禧的面把遗诏焚烧,才使得慈禧愈来愈跋扈专横。
从名分上说应该由慈安主持此次立储会议,同治的死已经使得慈禧失去母以子贵的基础,但以慈安的心计绝斗不过慈禧。
深通权术的慈禧已经在一年前的圆明园风波中把恭亲王奕置入毂中,这一次是慈禧同奕联合起来……此后,两宫垂帘就纯粹是个摆设了。
在咸丰的几个弟弟中为同治选下一辈的继承人也很困难……阿鲁特氏可以不贪图太后的名分,可慈禧却把太后垂帘听政看得同生命一样重,她早就盘算好了,立醇亲王奕同自己妹妹生的载(tian)作为咸丰的继承人。
当慈禧把早就胸有成竹的安排说出来的时候“诸王皆谔”,毫无思想准备的醇亲王奕竟然当场昏了过去,只有恭亲王奕神态自若,不仅斥责醇王失礼,还“令侍卫”把醇王“扶出”,显而易见恭亲王是慈禧的同谋,因而“诸王不敢抗后旨”,当时载岁,慈禧也才岁,光绪时代就此开始。
也许恭亲王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支持,三人同治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慈安在政坛上已经行同傀儡。
论才智、权变慈安都比不上慈禧,但她以前还坚持着同慈禧一起抑制恭亲王、又同恭亲王联合除掉安德海,那都是为同治亲政做准备,她不能让同治受制于他人。
好不容易支撑到同治大婚、亲政,她自以为可以对得起先帝临终时的重托了,偏偏同治又青春早逝……关于同治在重病时被母亲“断医药饮食”以及同治皇后连同腹中的孩子——也就是同治的惟一骨肉,被慈禧活活逼死,这些她也是在事后才听到的一些传闻……虎毒尚且不食子……在这点上慈禧太像武则天了,为了权可以把亲生骨肉置于死地……到头来慈安却是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她每天都要同一个比虎还要狠毒的女人一起垂帘听政,又焉能不退避三舍……再说光绪是慈禧立的,又不是先帝的骨肉,还用得着她去操心……然而慈禧并不因为慈安的退让而善罢甘休,慈安毕竟是咸丰的皇后,只要慈安还存在,在后宫就不可能形成慈禧独尊的局面。
光绪虽然是慈禧的亲外甥,但只要有慈安活着载就会像载淳一样把慈安当亲妈……她绝不能让光绪成为第二个同治,倚仗慈安和自己作对……除掉慈安,已经成为慈禧的下一个目标……据(美)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孝钦显皇后传中写道:“年月日(即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孝贞皇太后突然去世,染病仅一日”,而该文译者王澈在这段的文字后面还特意加了这样一条注“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档》,孝贞从发病到死亡不到两个小时”。
在当时就“传言四起,说孝贞是被孝钦毒死的”,而萧一山在其著作的小标题中就赫然写有“慈安被弑”,书中也有“慈禧悍然弑之”的表述。
慈安之死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在此之前闹病的是慈禧,朝野上下都以为死的是慈禧,结果恰恰是没有生病的慈安突然死了。
关于慈禧的病,在萧一山先生著作中也有如此一段描述:“光绪七年,慈禧忽患疾甚剧,征中外名医治之,皆无效。
盖由误认血崩所致。
惟薛福辰(福成兄)诊其脉,知为小产,乃投以疏瀹(yue)补养之品,奏效如神。”笔者引用这段材料绝无褒贬之意,慈禧是太后,但她同其他女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更何况她在岁就开始守寡……武则天到了七八十岁还需要面首,别说才四十六七岁的慈禧了。
慈安不会听不到风声,在慈禧病好后,曾备酒宴与其推心置腹谈心。
本来慈禧就有心病,生怕被慈安给点破,更何况咸丰临终前同钮祜禄氏的密谈,对慈禧来说是个永远摆脱不了的禁锢。
当年,肃顺就曾劝咸丰效仿汉武帝立昭帝赐死赵钩弋的做法,慈禧愈发动了杀机。
一个是有杀人之心,一个是毫无防范之意,凑在一起不出命案才怪呢!慈安之死对恭亲王不啻当头一棒,在宫内惟一能对慈禧进行制约的人不复存在。
两强相遇必有一争,以前在奕与慈禧之间还有个缓冲的人物——慈安,一年前慈禧的太监携带物品出宫被护卫截获,太监携带物品出宫违反了宫中规定,应当受责;但太监是奉慈禧之命携带的物品给娘家送去的,以至叔嫂发生争论。
慈禧盛怒之下要革了奕的王爵,奕则不客气地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硬碰硬,谁也不退让,多亏了慈安两边劝……三人同治,虽说有个互相制约的问题,但总还可以互补,可以减少决策中的失误;没有了制约、没有了互补,只能执迷不悟,一错再错,甚至还会把最后一点回旋的余地都给断送了……虽然奕的综合能力比慈禧强,但慈禧手里有他不具备的王牌——光绪。
在一个有着年文明的国土,共同治理国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个人独裁却永远是那样有根基。
且不说前朝只说本朝,在太祖去世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也就坚持了四五年,就变成皇太极一人独尊;顺治即位初期,郑王与睿王联合辅政连头带尾也就半年;至于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辅政,还不到年就形成鳌拜专权的局面。
从咸丰去世到现在,尽管也充满了明争暗斗,但奕毕竟同两宫共同执政了年。
慈禧本来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经过年的磨炼对执政已经相当熟悉了,现在又有光绪的父亲奕来帮她撑着,把奕挤出政坛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平心而论,奕比几个兄弟的能力都要强,但他就是没有当皇帝的命。
当公布道光的遗诏后,他就把全部雄心化为“愿为贤王”;即使在最危机的时候他奉
命留在京城同联军谈判,联军想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时,他也断然拒绝了;而且真心诚意奏请咸丰回銮,在咸丰驾崩后又全心全意辅佐冲龄即位的同治。
可现在他才岁,正是既有经验也有精力的时候,可朝廷——确切说慈禧已经准备把他一脚踢开了……如果从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宫中到朝廷的大权独揽。
而在这年中,特别是在年清军攻克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至中法战争爆发前的年,无论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都为清王朝发展自身实力、实现“自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遗憾的是,清王朝决策人——无论是慈禧还是奕只满足购置洋枪洋炮、建立军事工业,不仅没能抓住这极为关键的年,而且把主要精力用于内部的权力之争上——两宫与恭亲王、恭亲王联合慈安遏止慈禧、慈禧与同治及同治皇后明争暗斗。
慈禧利用一系列的内耗建立了个人独裁,清王朝不仅与“自强”失之交臂,也始终没有跨过从洋务到维新的关键一步。
然而与中国仅一水之隔的日本,恰恰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不仅挣脱列强对自身的束缚,完成了明治维新,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它的近邻——朝鲜与中国……作者:李景屏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