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各方谋士也纷纷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蛰伏在隆中,并不急于一展风采。他似乎在静悄悄地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诸侯中,他最看好刘备。那么,他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很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由从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和刘表有旧,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到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用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面,“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云云,恐怕只能看作套话;“躬耕于南阳”则大约是事实,但未必是自食其力,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不过是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而已。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雅事”,不能用以区别身份。当然,诸葛亮是把耕耘垄亩看作闲来雅兴还是谋生手段,我们已无法断定。但相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的劳作一定很认真。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即使位居丞相时,他仍然事必躬亲,说不定就是他“躬耕于南阳”时养成的习惯。
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实际上,这是会读书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
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啸,是撮口发出舒长清越的声音;《梁父吟》,则是悲凉的葬歌,或者由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这两条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股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了。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首先,诸葛亮有一个好的家庭,其先祖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在西汉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东汉则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号为“三独坐”。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干部子弟”。官场的事情,他应该是知道一些的;官场的关系,他也应该是有一些的。事实上,诸葛亮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这样算下来,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讽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长官,蔡家是襄阳望族,蔡瑁是刘表亲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政治资源,难道不是条件很好吗?
说来诸葛亮的亲事也是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这个人很看好诸葛亮,便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人长得很丑,但很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同意,黄承彦立即用车子把女儿送了过去。对于这事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黄承彦的说法是谦辞,其实他女儿不丑。也有人认为黄承彦这样说是考验诸葛亮,看他是重色还是重才。但我认为,黄女应该是丑的。第一,有黄承彦自己的说法为证:“身有丑女,黄头黑色。”如果是谦辞,不会说得这么具体,何况“才堪相配”一词也并不谦虚。第二,有别人的反应为证。据《襄阳记》记载:“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可见黄女之丑,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这门亲事呢?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娶妻重德重才不重貌,高风亮节;另一种则相反,认为诸葛亮看重的,正是黄承彦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关系。何况妻子丑一点并无碍,因为还可以纳妾。但如果有这么一层关系,诸葛亮要在刘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应该是很容易的。
何况诸葛亮还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都欣赏诸葛亮,常常帮诸葛亮做宣传。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徐庶推助的。另外如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高。“卧龙”的称号就是庞德公送给诸葛亮的,庞德公还让自己的儿子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可见,诸葛亮当时虽然隐居草庐,高卧隆中,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诸葛亮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强大的关系网,有小圈子,如果要从政,应该说是很便利的。但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因为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魏略》载,诸葛亮曾经对他的三个朋友——石韬、徐庶、孟建说,你们从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反问,足下呢?诸葛亮只在微笑,没有回答。其实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这就再清楚不过,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官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