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乾陵

[ 历史故事 ]

武则天是个历史的政变集中爆发的时期,夺权当然是核心问题,而政治的不稳定显然是引爆政变的重要因素。而这,自然又是武则天历史影响的一部分。即使女皇已经去世,围绕她的埋葬地——乾陵,也依然争论不休。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壬寅,武则天驾崩于上阳宫, 临终前,她宣布遗制,内容为: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成令复业。然而,了解皇帝的临终遗志向来是复杂的难题,究竟多少是本人遗志,根本无法考证。简单的理解办法,就是认定其为本人意志。而这个意志,显然也是获得了当政者的同意。

很奇怪的是直到这个时候,武则天的帝号才取消。原来神龙政变,中宗虽即皇帝位,但并没有取消武则天的帝号,继续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这一年的唐朝,竟然有两个皇帝存在:唐中宗及其母亲武则天。

武则天的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看上去是几个事,其实属于一件事,即武则天的身后事。祔庙是归属李唐皇家太庙,归陵是归葬乾陵,如果继续保持帝号,入庙和归陵都无从谈起。

可以认为,这个遗制是符合唐中宗的意志的。但在执行武则天遗制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纠纷。十二月,合葬乾陵的事情已经决定,忽然有人上疏提出反对意见。提意见的人是门下省的给事中严善思。严善思是从高宗的立场表达拒绝武则天的,那就是作为最高的皇帝,乾陵修建的时候何等严密,如今要合葬,势必耍凿开乾陵,势必要惊动唐高宗的灵魂,显然这种惊动不仅是不礼貌的,更会有害。他指出,乾陵修建之后,唐朝国难频频发生,如今这样地折腾乾陵,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灾难,而最大的灾难就是武则天统治天下二十多年。他指出,如果在乾陵附近另外选择一个吉利的地方埋葬武则天,一方面不会破坏高宗与武则天的夫妻名分,灵魂自然会接触沟通,另一方面也更符合中国的古老传统,因为合葬是很晚近的事,古代并不合葬。

严善思的报告,逻辑清晰,立场鲜明,无不是从国家立场出发,急皇帝之所急。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在朝廷中绝不是孤立的。唐中宗不能不考虑这一点,而武则天的埋葬确实事关重大,于是下令让百官详议。史书没有记载详议的具体情形,但可想而知的是百官各有各的观点,议论纷纷,从而让武则天与高宗是否合葬、怎样合葬的问题公开化、表面化,皇帝更加难以控制。

简单地说,凿开乾陵,让武则天与唐高宗用最亲密的方式合葬最有利于武则天的权力继承者,有利于武则天的身后评价。史书记载,唐中宗也是一个弱势的皇帝,始终摆脱不了武则天的强势影响,而此时在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武三思。武三思与韦皇后密切配合,完全掌控了唐中宗。一旦武则天与唐高宗分葬,或者不是同墓而葬,武则天的敌对势力一定会大加利用,不仅损害武则天的名誉,也会让唐中宗深陷不孝的泥潭。其实,唐中宗虽然是李唐的恢复者,但他的合法性不仅来自唐高宗,也来自武则天。武周与李唐的对立是历史,唐中宗希望这种对立尽快结束,而把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最有象征意义,李唐与武周的对立终于在乾陵结束。

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完乾陵成,乾陵巍峨,一墓而葬两任皇帝。但乾陵还有很多未尽事,无字碑就是着名的烂尾工程。

乾陵里埋葬着唐高宗和武则天,立碑在最初看来,合情合理。唐高宗去世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在乾陵为高宗修建了一座碑,名“述圣碑”,武则天亲自撰写了碑文,情真意切地歌颂大帝唐高宗的丰功伟绩。

武则天既然已经合葬乾陵,应该根据高宗的办法,也树立一座丰碑才对。唐中宗一定如此想,于是在高宗“述圣碑”之侧,也树立了一座石碑,准备为武则天的一生进行文字歌颂。然而,这座碑一直空置在那里,终唐之世也没有把应有的碑文刻写上去,成了一座着名的无字碑。

无字碑是怎样成为一个烂尾工程的?此事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后来人纷纷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为乾陵这座无字碑的所以然给出答案。

在这些答案中,影响比较大、最有想象力的说法据说来自郭沫若。说这是来自武则天的主意,她知道身后一定会被说三道四,所以很潇洒地决定,空置其碑,任凭历史评说。把自己的评价交给历史,表现出十分自信的姿态。

其实,此事恐怕不能归因于武则天的决定,在这个时期,更重要的人物不是武则天而是皇帝唐中宗,因为他是“丧主”,武则天的丧事,唐中宗才是责任人。唐中宗在武则天的碑上,写什么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没有问题的?

武则天是唐朝的敌人,是她取代了唐朝,建立了武周。武周虽然只有一个皇帝,但毕竟是唐朝的取代者,唐朝如今成为评价者,他们会怎么看?他们能怎样看?对此,即使唐中宗有很多不同意见,也无法抗拒主流民意。严善思就很客气同时也不含糊地指出,乾陵修成之后,唐朝祸患不断,而最大的祸患就是武则天执掌天下二十多年。这个事实有谁能否认呢?谁也不能。

既然天下的主流民意是否定武则天的,无人可能站在武周的立场上看待武则天,那么唐中宗作为神龙政变的旗帜,李唐复辟成功的领导人,他就坚定地在李唐的立场上,彻底否定武则天不是很简单吗?确实有很多人抱着这种想法,所以认为唐中宗软弱不堪,大事不明,怒其不争。而唐中宗有自己的难题,并且是任何外人都解决不了的。唐中宗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虽然武则天废黜过唐中宗的皇位,但是武则天最后时刻要中宗接班的意向还是很清楚的。唐中宗参加神龙政变,确实是张柬之他们裹挟的结果,他的意愿很不强烈。所以,从孝道的立场出发,中宗对武则天是有亏欠的。

那么,中宗如何书写无字碑呢?称赞武则天,有违武则天篡唐的事实,贬低武则天则与孝道观念不符。作为武则天儿子与继承人的唐中宗,怎样公开书写自己行为有问题的母亲?不说,胜过一切,此时无声胜有声,至少可以避免许多政治问题。无字碑应该是唐中宗的真实心理的写照,而从唐中宗视角看待无字碑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