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要做地方官

[ 历史故事 ]

庆历二年(1042),也就是范仲淹入朝任参知政事的前一年,王安石父丧服满,来到京城考进士。王安石本来是状元,但因为文章中出现了敏感词汇,被仁宗皇帝改为第四名。这一年王安石22岁。

第二年,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王安石被委派为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就是去给扬州的地方长官当幕僚。

扬州任满后,王安石到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当了3年的知县。

王安石发现在地方当一把手的感觉相当不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为百姓。

在鄞县任满后,王安石又到舒州(今安徽潜山)去做通判。这期间朝廷曾两次让王安石去参加馆职考试,不料王安石竟然没有兴趣,找了些理由拒绝了。

其实像王安石这样进士前几名的人,在地方上当官满一年就可以申请馆职考试,通过这个考试就可以去朝廷的史馆、集贤院、秘阁等馆阁做官,成为皇帝秘书班子的一员。这是在宋朝晋升高官的最佳捷径。

王安石对此却没什么兴趣。他觉得,在地方上做官可以到基层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国计民生的切实办法。这比在皇帝身边舞文弄墨要有趣得多,也要有意义得多。

舒州任满之后,仁宗皇帝也不要王安石参加馆职考试,直接让他做了集贤校理。这是个悠闲的馆阁之职,王安石却极力推辞,要求去做地方官。皇帝说,你想干实事,那就在朝中当群牧判官吧。群牧判官主要负责养官马。

这期间,王安石竟有十多次要求去地方上做官,但两年后王安石改任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仍在京中为官。王安石对这种闲散官职实在没有兴趣,不断地打报告要求去地方上做官,还提出最好可以到东南地区离江宁近一些的地方,顺便可以照顾家里。

后来朝廷总算答应了王安石的请求,让他出知常州。王安石本来想在常州开凿一条运河,然而10个月之后他就被调走了,这个计划也不了了之。

接着王安石被调任为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负责监察江南东路各州县的刑狱案件,但没几个月又被调到京城任三司度支判官,开始从事财政工作。每次调任,王安石都推三阻四,但朝廷没理睬他,他只好勉为其难地去赴任了。

在任三司度支判官时,王安石给仁宗皇帝写了万余字的《言事书》,要求皇帝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全面改善宋朝政治。这篇万言书在士大夫的圈子里流传开来,大家都觉得王安石是个难得的人才。

嘉佑元年(1056),王安石与司马光一起被调去修《起居注》,也就是负责记录皇帝每天做的事情,相当于给皇帝记日记。对于这个调令,司马光请辞五次后无奈接受了,王安石请辞五次却仍是不干。

但仁宗皇帝偏要王安石接这活,于是派人直接将诏令送到王安石的办公室。情急之下,王安石赶忙逃到厕所里躲避,但皇帝的使者将诏令放在王安石的办公桌上便走了,没想到的是,王安石竟又派人拿着诏令去追赶使者,要将诏令还回去。仁宗皇帝不甘罢休,重申前命,王安石又推辞了七次。

这下,仁宗皇帝与王安石铆上了,非让他当这个官不可。王安石耗不过,无奈之下准备接受这个调令。这时朝廷又改主意了,直接升他为知制诰。

知制诰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诰,是个重要的职务。也不知道是王安石太狡猾,还是他实在不好意思再请辞,这次他接受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读《王安石传》看到这段记载时,气不打一处来,写下御批大骂王安石:宋朝人动不动就奏辞某官,不服从皇帝的安排,已经很不像话了。王安石当时不过是个年轻的低级官员,竟敢躲到厕所中逃避调任的诏令,实在是大不敬。等到把他升任知制诰,他倒又不请辞了,实在是太狡猾。仁宗皇帝也真没出息,还求着王安石当官!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