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总对那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此刻,他揿亮灯,在书房里转了几圈儿,走到书橱与窗台夹角的崖柏茶桌前,把盖在桌上的布揭起一抖,动作有些猛,尘灰扬起,呛得他咳了两声。
茶桌取自太行山高海拔地区的某处崖壁,生不知几百年,风扭雪催;死不知几百载,雨咬霜噬。缺土少水、朔风烈阳的严酷,锻造了它异常坚硬细腻的质地,更雕凿了它甚为奇崛的外形。
数月前,齐总应同学老吴之邀去故乡某地考察,途经一个庄子时,老吴忽然笑问:“齐总,还记不记得小俞?他就是这个庄的。”一个黑瘦的少年,在齐总的记忆中突然浮现。读初中时,小俞瘦小,老穿他哥的一件旧褂子,人像根火柴棍晃荡在衣服里。因他说话结巴得厉害,没少遭同学们的嘲笑与欺负。那时金庸小说风靡校园,受侠义精神影响,齐总故意与小俞同桌,护着他,还用白面馒头换小俞长毛的窝头吃。
“要不,见见?”老吴开着车,随口一问。“弹指间,三十多年没见了!不知道小俞好不好?”齐总感叹道。老吴拨了电话,不过十多分钟光景,一个精瘦的中年人远远地挥舞着胳膊,向村口跑来。小俞成了老俞,山风吹皱了面庞,眼睛却异常明亮。看得出,为迎贵客,他还特意穿了身挺括的新衣服。
齐总就是在老俞家遇到这张崖柏茶桌的。几个人喝着茶,老俞侃起了他与这张茶桌的传奇描述,引得老吴一阵唏嘘。
齐总轻轻触摸桌面,暗暗吃惊:好一块千载难逢的柏料,清香扑鼻,面如浸过红油,光洁照人。这桌子似与他有缘,他不停地摸着,奇香就不停地散发出来。
他久久不愿放下手!
老吴窥他此态,便笑说:“老俞,明儿也给齐总踅摸块好料,听说柏香有助睡眠,还能驱蚊虫哩!”老俞一捶大腿,震得烟灰掉了一截儿,慌忙抹着新裤子笑:“嘿呀,踅摸个啥呀,待会儿直接把这个拉去!这柴疙瘩能进城,也算它的造化了!”齐总放下杯子,忙摆手笑道:“那可不成,你甭听老吴胡咧咧!”
把茶言欢,不觉时近中午,齐总和老吴要赶路,老俞苦留不住,执意要把茶桌装上车,老吴也在一旁煽风点火。齐总虽力拒,两百多斤的木头还是被两人抬出,硬塞进了老吴大越野的后备箱里。老同学盛意难却,齐总动容,回身把三千块现金悄悄压在了茶壶下。
回来没几天,尚未给茶桌配齐茶具,老俞的电话就来了,结结巴巴的:“村、村里需、需要修个路,老乡进城卖山货、娃上学,都、都难着嘞!可是、可是、可是……”老俞挂断了电话。
齐总这才醒过味儿来,久违的那份儿同学情,顿时凋零。
这世道,没有免费的午餐哪!连多年的老同学,都变成了这样!
几天后,老吴突然来了个电话:老家下了一场暴雨,平时的干河滩突遭洪水袭击,老俞出事了!
齐总一惊,忙问怎么了?老吴在电话那边哭了:当时老俞和三个玩耍的孩子被困在河里的一块石头上,幸好不远处有台施工的装载机,司机在洪水的咆哮中听到他们的呼救,赶来搭救。老俞把三个孩子连举带推,弄进了铲斗内,自己还没来得及爬上去,脚下的碎石被凶猛的洪水冲走,一瞬间,人就卷进了滚滚浊浪里。乡亲们沿河找到百里之外,也不见人影。几天后洪水退却,人们找到老俞时,他夹在两块大石头间,已经被卵石击得面目全非……
齐总回村看到了一切。他下了决心:路,一定要修。为了老同学,更为了全村的乡亲们!
点评:
小说最显着特点是行文的曲折。开头写齐总得到了一块千年不遇的好柏木。这块柏木很特别,得之不易,同时有奇香。柏木桌只是一个引子,更深刻的内容在后面。
齐总很顺利地得到了柏木桌子,却没想到这是老同学设的局,为的是以此引来他的资金。小说到这里,情节上的许多腐败就是在迎来送往中产生的,用小恩小惠把意志不坚强的官员拉下了水。同时也引起读者的关注:看事态怎么发展。
小说再次转折,把这个事按下不表,宕开一笔,写了老俞的牺牲。他的牺牲,引起了齐总的高度关注,决心回村察看实情,并决定出资修路。
小说写得千曲百折,不仅使得情节引人入胜,也延展了小说的内涵。同时,作者刻画人物。最后,他为救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