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医”的由来

[ 历史故事 ]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名为“某某堂”,望闻问切的医生被称为“坐堂医”。其来历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人,他从小就受家庭熏陶,笃实好学。有一次,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医书,广泛吸收众多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医术精湛,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几位老师。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成为一方名医,闻名遐迩。

尽管张仲景不喜欢官场,无意仕途,但因为他博学多识,品质优秀,孝顺父母,所以被州郡举荐为孝廉,成为“后备干部”,拿到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

建安年间,朝政不安,兵祸绵延,战乱四起,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横尸遍野,惨不忍睹。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经历大瘟疫后,死去了三分之二,大多是死于伤寒病。作为父母官和医生的张仲景目睹大批人员死亡的惨景,内心非常悲痛,他毫无官架,热心为百姓诊治,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出了对疫病具有治疗作用的方剂“麻杏石甘汤”。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救治了很多染上瘟疫的百姓,遏制住了瘟疫大流行,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在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不接触百姓,怎么能为他们医病呢?张仲景就在后堂和寓所里给患者诊断治病。无论是穷人和富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施治,从不拒绝,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由于他医术高超,细致周到,当地民众纷纷慕名前来求医。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为百姓看病,他干脆将“诊所”搬到官衙大堂里,并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堂应诊,把脉开方,做到公务、行医两不误。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公布这个决定。他的这一举动引起热烈反响,民众无不拍手称赞,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每逢问诊日,太守衙门前便聚集一大片前来求医看病的患者。

张仲景坐堂行医,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患者,遇到了各种疑难杂症。他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医术也更为精湛。张仲景认为单纯开方行医,只能医救身边有限的人,可是如果把医疗方法总结出来,让全天下的行医者都学会,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他潜心研究医学,写出被后人奉为“方书之祖”的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开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就把坐在中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铺称为“堂”。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