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儿桥

[ 现代故事 ]

“春伢,春伢啊,跟娘回家,跟娘回家啊。”天蒙蒙亮,富家河前喊儿桥上,桂婆嘶哑的喊声,时大时小,一声接一声,一步一步往家里赶,喊声村里人听得清清楚楚。

什么喊儿桥?在百度里搜了多少遍,也没有搜到这个名字。唉,住在这富家河边,吵死人了。河对岸白色小楼房里,躺在床上的香儿被桂婆的喊声吵醒,早早地就爬起了床。

从城里嫁到富家河几年了,个子高挑,白白净净的香儿,是村里妇联干部,村里大大小小礼节,杂七杂八的规矩,都搞得清清楚楚,唯独这喊儿桥,一直把她搞得稀里糊涂。

五保婆婆桂婆虽说命苦,但人长寿,闰年闰月有一百多岁呢。村里人都这样说。

“春伢,春伢啊,跟娘回家,跟娘回家啊。”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满脸皱纹,头发稀白,成天穿着黑色棉布褂子、棉布裤子,拖着棉布鞋的桂婆,总是站在喊儿桥上,朝着北方轻声地喊。喊完了,高一脚、低一脚往家里走,嘴里还唠叨着:“春伢回家,春伢回家。”

“不好了,桂婆把喊儿桥给堵了。”早上,太阳爬过西边山梁,香儿正在家吃饭,几个村民跑回来大声喊。出了鬼,桂婆怎么会堵喊儿桥呢。丢下手中饭碗,香儿风风火火往河边跑。果然,只有一车多宽的喊儿桥上,一堆土横躺在桥中央,桂婆弯着腰,正把一根根带刺的槐树丫子往土堆里插。

“桂婆,我的好婆婆,桥可不能堵,家家户户收稻谷,拖拉机要运稻谷回家呢。”香儿慢慢走上前,轻轻扶着桂婆,顺便掏出手绢,边给她擦汗,边笑着说。

“哎,这大车小车装得满满的,日夜不停地往桥上跑,桥会压垮的。”说着说着,桂婆顺势坐在土堆上。香儿知道桥就是桂婆的命,桂婆家三间青砖墙、黑色瓦的房子就在桥南头。大集体分田到户时,大田、小田,桂婆都不要,她就要桥北边这块田。桥南桥北,桂婆每天在桥上穿梭,除了在家吃饭睡觉,就是到田里割谷栽秧,浇地种菜。

咚咚。桥上石头脱落掉进水里了,桂婆拿着铁锤,找来一块块石头给补上。下大雨了,桥上沙粒被水冲走,桂婆就从河里挑来沙子,把路铺得平平展展。

“桂婆,起来吧,知道你爱着这桥,心里想着春伢。可是,国家解放这么多年,你还……”

“春伢、春伢,跟娘回家,跟娘回啊。”香儿话没有说完,桂婆朝着北方又喊起来,喊完还唠叨着,“春伢当年就从这桥上走的,娘喊儿子名字,他就知道回家路,我心里踏实。”听到桂婆凄凉的喊声,说出这么多年在桥上呼喊不停的原因,香儿手忙脚乱,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多时,香儿终于明白,这富家河可是不简单,那个闹革命,求解放的年代,富家河一带就有一百来个小伙子参加了红军。

桂婆老伴在兄弟中排行老幺,因病离开人世后,抛下她和未成年的儿子春伢相依为命。那年,老大、老二、老三都参加了红军。

“乡亲们,红军要北上抗日,要离开根据地了,我们会回来的。”那天早上,水田里稻谷刚刚收回来,秋风把树叶吹得沙沙地响。对着富家河老老少少送行的乡亲,红军首长站在喊儿桥上大声喊。

“大伯、大伯,我也要参加红军,带上我吧。”人群里,桂婆儿子春伢冲出来,钻进红军队伍,紧紧拉着自己大伯的手不放。“春伢,不能去,你才12岁啊。”桂婆流着泪,上前拉着春伢。“不,我要跟大伯参加红军。”春伢抱着大伯的大腿,紧紧不放。

嘀嘀哒哒。军号响起来,戴着红星帽,扛着钢枪,两排整整齐齐的红军队伍,高举红旗,一路向北出发了。

“娘,等着我,我会回来的。”队伍中,春伢的喊声,桂婆老远听得见。

“伢啊,儿啊,跟娘回家吧。”儿是娘身上肉,这么多年,富家河的一些婆婆妈妈像桂婆一样,想儿心痛的时候,总要到当年和儿子分手的桥上,朝着北方喊,呼唤儿子的名字。慢慢地,人们都将这桥叫做“喊儿桥”。

“桂婆婆,你放心,不要折腾身子好不。昨天村里商量了,这桥,村里要出钱修修,还要在河上面建一座新桥,拖拉机、重车都不在这桥上走了。你家房子、水田也要保留好。”香儿左手拉着桂婆干瘦的手,右手轻轻抚摸拍打着桂婆后背,在她耳边轻声地说。

“春伢、春伢,跟娘回家,跟娘回啊。”桂婆对着北方轻轻喊着。太阳正当顶,阳光照在桂婆爬满皱纹的脸上,反射出黝黑的光亮,微风阵阵吹过,把头上白发轻轻地吹起。

“桂婆,我的好婆婆啊,春伢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香儿流着泪说。

“香儿。”桂婆慢慢站起身,伸出干瘦的双手,紧紧抓着香儿微微颤抖的手,两行泪水从眼眶里慢慢流下来。喊儿桥上,一老一少抱在一起,哭成泪人。

点评:

一个红军出征,母亲送儿上战场的老题材,但作者写得不一般。成功,又让我们感到真实。无数的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应该讴歌他们的壮举,鼓舞年轻人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明天前赴后继。

补充纠错
上一篇: 一株兰花
下一篇: 幺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