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观米

[ 历史故事 ]

1964年,一个年轻人背着一卷“破纸”从哈尔滨一路南行。他的目的地是北京。

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破纸”,这些纸保存下来太珍贵,甚至父亲的命都搭在这上面了。

1945年9月8日,他父亲和骆大昭一同去长春访友,在街头商贩处购得伪满故宫流散的一堆“破纸”。可是,骆大昭知道这些宫中流出的东西必定来历不凡,就动了谋财害命的坏心思,在辽宁营口附近铁路上用匕首将其父亲捅死,带着那一包宫中文物回哈尔滨销赃。但兵荒马乱的年代,想找一个买家也并不容易,还没有来得及出手,就摊了官司。

父亲死后,母亲告发了骆大昭的罪行,骆大昭死于枪下,那卷“破纸”重新回到他家。

上个世纪60年代,挨饿的那几年,母亲就想把这些字画拿出来换钱,她让儿子先到省博打听一下,无奈博物馆工作人员眼拙,拒绝收购。他不得不远赴北京,走进了荣宝斋的大门。

在那卷“破纸”中,最珍贵的要算米芾的《苕溪诗帖》了。该帖虽有残损,但经过故宫文物修复人员据珂罗版影印本修复成“足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崇宁五年,五十六岁的米芾成为这个帝国的书学博士。

这个官职不大,从九品,甚至要比他先前的八品官还低一个层级,但却是他人生之中最恰切的工作,他不喜欢繁冗的政务,一生中甚至找不出值得称道的政绩,他痴迷于书画,摹古可以假乱真,创新亦可称一代宗师。历经千载,他仍然是书画舞台上的名角,大浪淘沙过后,他的墨迹至今为人膜拜,年轻人喜欢他的疏狂与张扬,老者欣赏他的笔底波澜,专业人士追求其变化的丰富性,普通爱好者也常以能八面出锋而沾沾自喜。

但越是杰出人物竞争也越发激烈,于书法而言,宋代能出类拔萃者,曰苏黄米蔡四家。如果你看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书法,也会感慨其才气逼人,那么,为何只说四家呢?简单地说,这四个人能代表时代风气,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有创造性,有大突破,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这些人,在书法上继承传统有余,创新发展不足。

苏黄米蔡四大家,米行三。苏东坡是一个全才,诗词文章艺压群雄,文坛盟主不可撼动;黄山谷为苏学后人,后自立门户,创立江西诗派,书法又是北宋草书的一座高峰;四人中,蔡襄属老同志,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驱。只有米芾,没参加过科举,没做过大官,冠以“书学博士”,其用功之专,可见一斑。

北宋一朝,仅凭书法博出位而名留青史的,也只有米襄阳一人耳!

真正对米芾书法观念有所影响的人是苏东坡。

北宋元丰五年,三十一岁的米芾去拜访苏轼。那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对苏东坡一生来说,是一个重大节点,文有前后《赤壁赋》,词有《念奴娇》,书法上更有《寒食帖》。而黄州对于米芾来说,也是一种命运的改变。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苏东坡,他在《画史》里说:“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苏东坡在观音纸上画了一幅竹石图,观音纸乃竹纸,不上档次,常用于祭祀,此时偏远的黄州,落魄的苏东坡用一点儿好笔墨也成了奢望。但善书者,不挑肥拣瘦,能在现有条件下活得有滋有味,亦足见东坡先生的生活智慧。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