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

[ 现代故事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如潮水一般涌过来。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派出大量特务混进来。

林昆是保卫科长,凭经验和直觉,他感到形势的复杂,也有情报显示,身边已经埋伏下了国民党的“钉子”,伺机窃取情报。如何加大排查力度,尽快拔掉“钉子”,成了林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这边正绞尽脑汁想对策,那边又有一批年轻人投奔来了。翻着这些年轻人的履历表,林昆眼睛忽然一亮,有一个叫杨得海的人竟跟他是同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林昆挺开心,立即叫人请杨得海过来,他要亲自给老乡接风。

当然,所谓“接风”,也只不过是备下两三盘再简单不过的炒野菜而已,毕竟条件不允许。

林昆一见杨得海,马上拉他坐下,端起一杯水,热情地说:“得海,咱是老乡啊!你能来延安我太高兴了。来,以水代酒,我敬你一杯,从此后我们就是战友了。”

杨得海的岁数比林昆小,一副憨厚质朴的样子,刚坐下似乎还有点儿拘谨,听林昆这么一说,立刻放松多了,说:“你也是我们那儿的?真是太巧了!来,我也敬你一杯!”

林昆更加高兴,因为杨得海说的正是久违了的家乡土话,听着十分亲切。不过他听得出来,对方的家乡话不够纯正。他便说:“得海,你口音有些变化,在外头也漂泊了不少年头吧?”

杨得海感慨地说:“是啊,我离开家乡早,十五岁就在上海十里洋场混日子,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有,时间一长口音就杂了。嗨,在上海时什么活都干过,拉车、做工、在码头扛大件,两眼一抹黑,混一天算一天,直到后来认识了进步青年做朋友,这才找到了人生方向。”

林昆点点头,别说杨得海,就连他自个儿的口音也变了不少。听杨得海十五岁就出来找生活,他马上热情地说:“得海,别光顾着说话,吃菜啊。来,边吃边聊。”

杨得海依言拿起筷子,那双筷子林昆没有摆放整齐,他拿起筷子自然地把筷子往自个儿胸脯上一顶,顶齐了之后再搛菜吃。

林昆一边吃一边说:“得海,我跟你经历差不多,我离开家乡也早,不过运气比你差多了。不瞒你说,为了不至于饿死我还要过饭哩,直到后来遇上咱们的队伍??得海,你要过饭吗?”

杨得海摇摇头,说:“饭倒没要过,饿肚子却是常有的事。”说着把筷子搁在碗口上,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

林昆看着他,说:“得海,瞧你皮肤黑黑的,是不是打鱼人家出身?我们老家是水乡,打鱼人家挺多的。”

杨得海连声说:“是啊,是打鱼人家。打鱼人家苦啊,风里来浪里去,可就是这样还是吃不饱饭,有时候打鱼卖的钱还不够缴税的哩。”

两人一边吃一边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聊家乡发生的一切。杨得海虽说离开家乡不少年了,但说起故乡来头头是道,林昆听得津津有味,他还注意到杨得海拿筷子时有一个小习惯,右手的食指喜欢微微翘起来。

桌上没有酒,两人很快就吃得差不多了,却还觉得没有尽兴。林昆说:“得海,你会唱家乡的花鼓戏吗?”

杨得海摇摇头:“我嗓子不好,唱不好。”

林昆却来了兴致,说:“我会啊,我唱给你听好不好?对着家乡人,没有家乡小调多遗憾?唉,但愿战争能早点结束,那时候我们能结伴回乡。好,我来唱,你来打节奏,很简单,就用筷子敲好了。”

林昆说着站起身,亮开嗓子就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林昆忘情地唱着,杨得海用筷子敲击着碗,筷起筷落、有板有眼,一时间两个人都似乎陷入对家乡的思念之中。

补充纠错
上一篇: 楼上掉下一只狗
下一篇: 赢棋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