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积(徐茂公)、秦琼。
这个排名说很奇怪,其中秦琼,也就是秦叔宝,《旧唐书》中评价他是跟程咬金、尉迟恭等齐名的猛将。秦叔宝这么厉害,为何在凌烟阁中却排名倒数第一?
排名不按功劳大小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按照“功”来排名。
如果是按照功劳大小排名,那么李世积就不应该在倒数第二,即使不在前一两名,起码也该在张亮之前。
秦叔宝虽然劳苦功高,但也并没有《隋唐演义》里讲得那么夸张。
秦叔宝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他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也就是说,他的战斗力超级强悍,以至于老百姓把他和尉迟敬德的画像一起贴在家门上,作为看家护院的门神。
但是,他的战斗力只体现在单兵作战上,并没有李世积这样统兵作战的将帅之才。连张亮都好歹有过一次率军打下卑沙城的记录,而秦叔宝却没有。
要知道,唐初三大名将之一的李道宗也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曾在辽东城外率四千多兵力打垮高句丽派来的四万援军,而李道宗却没有名列凌烟阁。李世民最心爱的藩将契苾何力,曾在白岩城外率领八百铁勒骑兵干翻一万多高句丽援军,而他也没有名列凌烟阁。
因此,秦叔宝能名列凌烟阁最后一名,已经很不错了。有一种说法,秦叔宝因为并未参加玄武门之变保持了中立,所以才有此等待遇,但此说法经不起推敲。
李孝恭也在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却排名第二;李靖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排名第七;而当时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张士贵以及宇文士及,并未列入凌烟阁功臣。
更何况,《旧唐书》说秦叔宝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只不过和尉迟恭在现场冲锋陷阵不同的是,秦叔宝担负着保卫秦王府的重任,因而才让人以为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了中立。魏徵不仅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还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却位列凌烟阁功臣的第四名。
还有一种说法,秦叔宝在其他将军之中,归顺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大唐建立之后,秦叔宝才从王世充手下投奔大唐,之后跟随李世民手下征战。不属于李世民真正的原班嫡系,或者说核心圈子,因此排名自然就靠后。
这在逻辑上也讲不通,因为尉迟敬德、魏徵归顺李世民都比秦叔宝晚。程知节(程咬金)是跟秦叔宝同时从王世充那边投奔到李世民这边,而程咬金却排名在秦叔宝前五位。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唐太宗“重文轻武”,所以凌烟阁功臣前六位都是文臣,秦叔宝作为武将,往后面排很正常。且不说唐太宗这个“马上天子”是否“重文轻武”,第二位的李孝恭就不是文臣,而是有名的大将。李世民在北方攻城略地时,他的堂兄李孝恭先是平定巴蜀,接着平定长江以南,单从贡献地盘面积大小的角度,李孝恭不比李世民差。
再看排名第九的萧瑀、排名第二十的虞世南、排名第二十二的唐俭,都是妥妥的文臣,他们可没有因优待而被提到前面去。
排名的真正指标
其实,凌烟阁功臣排序的主要指标是职事官位的高低,相同情况下以左为尊,比如左右仆射。
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司徒,跟太尉、司空合称为三公。三公是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地位上略低于宰相。尽管长孙无忌的司空只是虚衔,但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在唐初是何等尊崇。
排名第二的李孝恭,他在贞观十四年暴病而亡,死后追赠的官阶是故司空,位列三公之一。
排名第三的杜如晦,贞观四年去世,死后追赠的官阶是故司空。
排名第四的魏徵,在凌烟阁画像同年的年初去世,死后追赠的官阶也是故司空。
排名第五的房玄龄,是当朝司空。
由此可见,排名前五的功臣都是三公级别、一品大员。可能是考虑到“死者为大”,所以三个故司空的排名都在房玄龄这个现司空的前面。
至于长孙无忌,他除了从很早就开始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身份也很特殊,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还是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主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立了首功。因此,长孙无忌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当之无愧。
但不管他们的排名如何,李世民正是凭着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才迎来了贞观之治。
在《隋唐演义》中,秦叔宝是绝对的主角,以忠义着称。他虽在凌烟阁中排名最后,但知名度却出奇的高。说门神是神荼、郁垒没几个人知道,但都晓得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敬德。
在老百姓心中,门神就是家宅安全的保障,千百年来,人们愿意将他们当成可以保护自己的门神,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他们品质的最高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