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之时,一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是见过不少世面的名士,也是政府官员,在碰到一个10岁小孩孔融的时候曾经不幸被羞辱了一番。事情是这样的:孔融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洛阳的太守是名气很大,一般人很难一见的李膺。而孔融巧妙地夸说自己的祖先孔子与其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顺利地进入了李府,并让李府的一众客人不由拍案惊奇。就在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出现了,并于不经意间撂下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孔融又是怎么应答的?“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言下之意是您现在……嘿嘿。这故事见之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惠》。
作为10岁小孩的孔融,“想来您小时候必定十分聪明”这样的应急回答,委实不是一般小孩子能够给出的,足见其“神童”级的智商。也因此,这段故事才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佳话。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陈韪的反应了没有:“韪大踧踖。”——陈韪当即表现出严重的局促不安。而在我看来,如果换了一个人,或许更有可能勃然大怒:小小年纪的你,竟敢当着众人冒犯长者,还有半点礼仪之家的规矩吗?而面有愠色,打探其父母,有机会教训教训他们的教子无方,也是可能的后话之一。
陈韪应该没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因为这段记载后就再无下文了。或者说如果有下文,那么,这段文字会更长一些:孔融是何等聪明、何等机智地位和影响的人来说,真的不是很容易。
孔融确实很聪明。但我们也别忘了,即便是他再聪明、再机智,可他毕竟是一个嘴上没毛的娃娃;而陈韪即便再迟钝、再木讷,可他毕竟是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掌管朝廷议论的谏官,没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速度,这份工作必定勉为其难。所以,我更倾向于陈韪的局促,是因为感叹,是因为学养,是因为胸怀。所以,对于神童孔融,我们固然应该惊叹,可与此同时我们对于陈韪的“局促”,是不是也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