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妇

[ 成语故事 ]

后汉时,浙江上虞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子,名叫曹娥,因为父亲溺死江中,投江寻觅父亲的尸首,终于淹死,人们称她为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度尚,请人作了一篇诔辞(哀悼死者的文章),刻上石碑(即《曹娥碑》)来纪念她。

《曹娥碑》这篇诔辞,据说是度尚请邯郸淳作的。那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极有文才,竟当场一挥而就,写得非常出色。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当他到达时,天已傍晚。他在暮色苍茫中,用手抚摩着读完了碑文,就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人们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捷语》说,后来,曹操和他的“主簿”(秘书)杨修曾在曹娥碑附近经过,他们也参观了碑。(《三国志》说,曹操和杨修是在蔡邕的女儿蔡琰的家里看到了《曹娥碑》的拓本。)曹操看到蔡邕的题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杨修答道:“黄绢,色丝也,丝旁一个色字,是‘绝’;幼妇,少女也,女旁一个少字,是‘妙’;外孙,女之子也,女旁一个了字,是‘好’;齑,是辛辣的蒜泥、葱末之类,齑臼,是捣蒜的钵子,是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并为一,是辞字。这是蔡邕称赞碑文,说它是‘绝妙好辞’!”曹操听了,暗暗佩服杨修的聪明。(参看“如嚼鸡肋”)

后来,人们引用这个隐语,称赞什么人或事物“绝妙”的时候,不说“绝妙”,而说“黄绢幼妇”。同时,称赞诗文写得极好,也用“绝妙好词”这个成语。

补充纠错
上一篇: 回禄之灾
下一篇: 怀刺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