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

[ 成语故事 ]

《楚辞·九歌》中的《国殇》,据说是流行于楚国民间,而由诗人屈原加工过的一首祭歌,是祭祀为国牺牲的战士的。它的开头四句是: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

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矛;犀甲,是犀牛皮制成的甲胄;毂,是车轮;车错毂,是说双方的兵车交错相遇和混战;旌蔽日,是说无数的旌旗遮蔽了太阳;敌若云,形容敌兵众多;矢,是彼此纷纷对射的箭;士,就是士兵。这四句,写出了双方战士披坚执锐、互相厮杀的激烈场面。而第二句的“短兵接”,就是成语“短兵相接”的出处。

什么叫做“短兵”呢?《史记·匈奴传》说:匈奴人所使用的兵器,“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鋋,是一种小矛。)晋朝人左思的《吴都赋》中也有“短兵”一语,注道:“短兵,刀剑也。”可见,“短兵”乃是用于近距离的兵器。所谓“短兵接”,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肉搏、拼刺刀,形容双方展开近距离的激烈战斗。

《史记·季布传》也有“短兵接”这样的话: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

丁公,名固,是季布的弟弟,和季布同母而异父。季布和丁公都是楚霸王项羽的将军。楚汉相争初期,汉高祖刘邦攻占了彭城,项羽从山东回军包围彭城,大破汉军,刘邦向西败走,丁公领兵紧紧追去,刘邦窘困万状,双方短兵相接。

当时,刘邦非常着急,一边逃,一边回头对丁公说:“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听了,便卖个情面,让刘邦逃脱了。后来,项羽却被刘邦打败,终于自刎而死。刘邦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做起皇帝来。丁公便去谒见刘邦,自以为对刘邦曾有救命之恩,封个官爵理应没有问题。不料刘邦说:“丁公身为楚将,而不忠于楚,项羽的失败,主要是败在丁公这般人的手里!”随即下令将丁公处死。

至于“短兵接”一语,其他书上也还有。例如:《汉书·吾丘寿王传》:“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后汉书·光武帝纪》:“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

从以上记载看来,“短兵相接”这句成语原先都只有“短兵接”三字,而“相”字则是后来加上的。

补充纠错
上一篇: 断头将军
下一篇: 杜口裹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