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 成语故事 ]

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新唐书·白居易传》说:“其生始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他刚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保姆教他指认‘之无’两字,上百次都没错)。”这个故事,历代相传,叫做“白居易一岁识之无”。其实还不到一周岁,话还不会说,怎么就能识字呢?白居易在写给无稹的一封长信里,自己这样写道:

“仆(我)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认,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这段自述,比较明白。乳母抱着小白居易,常在书屏前玩,有人指着书屏上的“之”字、“无”字叫他认,也不过玩儿。当时虽然还不能念出字音,但是,玩了多次后,慢慢地他也能分别记住,并能辨认了,这是有可能的。

元稹给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长庆集》所写的序言中,也曾提到白居易幼时就能认识“之无”二字的事,他说:

“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

这和白居易自述的“口虽不言,心已默认”似乎又略有不同。

这个问题,且不去研究它。反正“白居易一岁识之无”的故事确已流传千年了。人们因为“之、无”二字本是最普通的常用字,而且不满一岁的孩子都能认识,所以形容一个字也不识的文盲,就叫做“不识之无”或“之无不识”;形容稍认识几个字的人(或自谦文化不高),就叫做“略识之无”。

“不识之无”,同另一成语“目不识丁”的意思相同。(参看“目不识丁”)

补充纠错
上一篇: 不违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