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四是村里的贫困户,光棍,县博物馆对口帮扶他,具体联系人是馆长梁智。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地拿起来看看,还两眼放光地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
“这碗是干吗用的?”梁智问。封四说:“喂狗用的。”“狗呢?”“嘿嘿,吃掉了。”封四不好意思道。同时想,文化人就是怪,还对一只喂狗碗感兴趣。唉,自己运气孬,让一个清水衙门来帮扶,刚才送的都是啥子嘛,一袋米、一桶油、两百块钱,跟打发讨口子似的,哪像村里的潘七,县财政局帮扶,财大气粗,一给就是两三万,养了一大群羊。
转完后,梁智说:“你屋后有片山林,可以发展芦花鸡养殖……”
“说得轻巧,哪来的本钱嘛!”封四没好气道,好像对方欠了他钱似的。
“这样吧,你把这只喂狗碗卖给我,我给你一万块钱。你就用这钱买来鸡苗发展养殖业。”
啥子,这只喂狗碗值一万块钱?封四瞪大了眼睛。生怕对方后悔,立马答应:“行!可我上哪儿去买这么多鸡苗呀!”言外之意是不想养。
“我帮你联系。”梁智说着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会儿,某农业有限公司送来了一万元的芦花鸡苗四百只。
梁智把一摞扎好的现金交给封四,那是一万元。封四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手都有些发抖。可钱还没有拿热,就得交给送鸡人,依依不舍的。
梁智说:“这些小鸡,只要你好好养,五个月后就能长成四五斤重的成年鸡,到时公司负责收购,两百元一只。四百只就是八万元,扣除各种成本,你至少能赚五万块钱。”
梁智等人走后,满耳的鸡叫声。家里没有喂鸡的东西,怎么办?只好扛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锹,引上鸡群,到荒芜多时的坡地上挖蚯蚓喂鸡。
此后,封四天天上坡掘蚯蚓给鸡吃。不知不觉,就把自家的坡地翻了一遍。封四趁机点上玉米。玉米越长越高,芦花鸡也越长越大,很快就有两斤多重了。封四嘴馋,想杀鸡吃。
他逮鸡时,在他屋后山林里放羊的潘七见了,就过来跟他聊天。得知那只喂狗碗被梁智以一万元买走后,潘七跌足道:“你亏惨了。我从网上看到,某人到乡下买了一只也是喂狗用的青釉瓷碗,结果咋样?价值一亿元!”
“一亿元是多少?”封四问。
“就是一万捆一万元哪!你家有那只喂狗碗,就是亿万富翁了,还扶啥子贫!”
封四后悔不迭:“可我已经卖掉了……”
“反悔呀!梁智这哪是买,简直是抢,还打着帮扶的幌子!你把他的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他打电话,咋能这样欺负乡下人!”
封四去把联系卡拿来,上面有梁智的手机号。潘七把手机拨通后说,他是封四的朋友,封四那只喂狗碗不卖了,想要回来。
“已经成交的买卖,咋能出尔反尔!”梁智不悦道。
“不好意思,那是人家的传家宝,虽说用来喂狗……”
“好吧,他把一万元退我,我就把碗还他。”
封四高兴地抢过手机说:“梁馆长,一言为定,我这批鸡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出栏了,我把鸡卖后,就把钱还你!”
如此一来,封四非但不敢吃鸡,还更加悉心喂养。两个月后,芦花鸡出栏。梁智和公司人员一块儿前来收购。封四卖了鸡,得了八万元,拿出其中的一万元交给梁智,梁智把那只喂狗碗还给他:“其实,这只青釉瓷碗是建国初年生产的,文物价值不大。”
“不是说价值一亿元吗?”封四愣住了。
“价值一亿元的那只青釉瓷碗,我也看了报道。那碗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当然值钱了。”“这只喂狗碗,到底能值多少钱?”“几百块吧。”“那你当初为啥子要以一万元买下?”
梁智笑道:“那一万块钱,其实是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而把它变成你出售文物的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发作,想吃鸡,但这只喂狗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哈哈!”
原来,梁智在帮扶之初,就从表弟潘七那儿知道封四的致贫原因是懒惰和嘴馋,所以出点子让他养殖芦花鸡。而要把四百只小鸡崽养大,人根本就懒不起来。鸡一饿,那叫声铺天盖地,令你坐立不安,只好去给鸡找吃的,平息它们的叫声,渐渐地,再懒的人,也会变得勤快。至于封四嘴馋的毛病,同时也给治住了。
说完,梁智把那一万元重新拍到封四的手上。
封四听后很感动,帮扶人员真是用心良苦哇!他把六万元拍到收鸡人手里:“你到公司再给我拉六万元的鸡苗过来,我已养出经验,我要扩大规模。虽然脱了贫,但我还要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