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

[ 哲理故事 ]

做事,有明确的目的很必要,而实现目的之手段更为必要,否则,目的就是空幻、不切实际的,犹如临渊羡鱼。阿智喜欢游泳,也喜欢教别人游泳,不过,他带出来的徒弟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侄子、另一个便是儿子小智。要说阿智自己当年学游泳时,可费了好大的周折: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上高中,几乎年年都学游泳,愣是没有学会。后来,他才知道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敢到深水里去,只要脚能够着底儿,就只能是“走泳”,却很难学会游泳。明白了这个理儿后,他毅然地去了深水区,奇怪,仅仅扑腾了几下之后,他就能游起来了。原来会与不会游泳之间,也就这么一丁点儿的距离。阿智教侄子学游泳时,办法很简单:他背着上高中的侄子在深水区里游,两人都划水,结果侄子很快就学会了。小智学游泳也走过不小的弯路,他生性怕水,连过腰深的水都发憷。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游泳,阿智给小智报过两次少儿游泳班,也没有学会。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智看见了少儿游泳班怎样教孩子游泳:从头到尾都是让孩子们在浅水里带着泳圈练习。“这样教孩子游泳,一点儿实战性都没有,孩子的脚能挨着地,划水动作纵然再熟练,却不会产生自己浮起来的感觉,到了深水里照样还得沉底儿!”看明白了之后,阿智再也不让小智参加游泳班了,他要亲自当师傅。阿智这个师傅绝对有水平,他仅用了三次便教会小智游泳。第一次,先让小智在浅水区熟悉了一会儿蛙泳动作,然后带着他去了深水区。由于浅水区和深水区之间是逐渐过渡的,阿智带着小智走到距浅水区大约几米远的地方,孩子已经够不着底了。阿智告诉他:使劲朝着浅水区游,要不然就得喝水。这一招儿真管用,阿智一撒手,小智便拼命地游向浅水区。等他挨着地面后,阿智又让他游回来。如此,反复了数次。第二次,仍然使用头一次的方法,只是游的距离拉长了。第三次,让小智直接在深水区里游,阿智陪在旁边。起初,从泳池这头游到那头,歇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会儿,便可以不停地游一个来回,至此,小智已经会游泳了。阿智还曾经教过朋友的孩子学游泳,只是那个身高将近一米八的中学生说什么也不敢去深水区,所以,阿智放弃了教他的念头。不敢去深水区的人,肯定学不会游泳!每次去游泳时,阿智看见不少大人教孩子学游泳,几乎全套着游泳圈,有的还带着浮板。阿智善意地告诉那些家长:这样熟悉划水动作还行,但是很难教会孩子游泳!别带任何有浮力的工具,而且还得去深水区游,很快就能学会。其实,学游泳、尤其是小孩子学游泳,就跟孩子学站立、学走路一样,很简单。试想:若想孩子学站立,却让其在软垫儿上学,定然不成;若想孩子学走路,却不让其下地,亦是枉然。这是因为目的与手段不一致。那么,想学会游泳,却不去深水区,岂非目的与手段不一致吗?其结果不也如同临渊羡鱼吗?!

补充纠错
下一篇: 善良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