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
现代医学检查人是否死亡,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条是看心脏是否跳动,另一条是看还有没有呼吸。而祖国医学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黄帝内经》所说:“无气则死矣”,判断一个人是死还是活,通常是摸一摸这个人究竟还有没有气。既然气对于人体这么重要,那么气到底是什么?
第一,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黄帝内经》里又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都清楚他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也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代名著《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大医学家刘完素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这就完全说明,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根本,它充满全身,运行不息,关系着人体的健康1与长寿。正如俗话所说:“人身三宝精、气、神”意思是对于人来说,没有比精、气、神更为重要的东西了。但因气为生化之根,故精与神要赖气而生。养生就必须以调气为本。大医学家李东垣曾在《脾胃论·省言箴》里明确指出精、气、神三者之间是以气为主,即“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这里的天人,是指真人、修真得道之人,即养生水平最高之人。究其原因,是他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真元之气修炼成精,又使精逐渐积累起来,达到人的主宰-神的健全,若再能使神志清静,并可控制神不外弛,这样就成为修真得道之人。此外,养生名著之一的《养生肤语》里亦云:“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这又是气在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大意义。
第二,气的分类和作用。
由于气的来源不同、分布各异,其功能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如下:
(1)元气。即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又称为元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力强,身体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平时人们所常说的“元气伤了”,即说明病变的严重性,因为是人的根本之气伤了。
(2)宗气。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运化得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人身的呼吸、声音、语言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相关。又由于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所以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等也与宗气有关。
(3)卫气。是本于肾中的阳气,但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卫气的敷布,又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表,抵御外邪,可汗孔开合、调节体温。若卫气虚,可见皮肤干枯、毛发失泽,或易感风寒,或表虚自汗、津液自泄。
(4)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精莹而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
气之在机体,属于整体作用的有以上几种,如就局部而言,则五脏各有其气,但两者互相资生、互相联系,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其总的生成,都是胃气为根本。如张景岳说:“盖胃气者,正气也,犹言人之正气,即由于胃气之所出。”五脏之气,主要是概括了五脏的各自功能,如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脾气主管人体的吸收消化,肝能贮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还有经络之气、六腑之气等,它们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卫肌表、抗御外邪:
《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气充实于体内,外来邪气是不能侵犯于人体的。《黄帝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弱了。这些都说明了人体正气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气弱,外邪则易犯之。
(2)温煦人体,维持体温: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未不温、畏寒怕冷等症。
(3)固摄体液,不使溢泄:
脾气可以统摄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脉管之外;卫气主司汗孔的开合,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汗液;肾气能节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规则地排泄。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等症候。
(4)激发推动、运行体液: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滞等疾患。
综上所述,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注意补充人体的气。
那么,常用的补气药又有哪些呢?
(1)人参。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作为名贵的补品。许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参汤灌下去,便可能从“黄泉道上”被挽救回来。所以,古人说它有扶危救脱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给予“地精”、“神草”、“长命草”等美名。
目前,现代科学已向人们揭示了人参“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养神”的灵丹妙药之奥秘,是因为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甙是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抗疲劳,提高思维活动效率,保护心脏,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糖1及延缓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参多糖则是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强肌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
人参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糖参、参须等。它们虽然都有补气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糖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人参的用法多种多样:可炖服,炖时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有效成分煎出,保证疗效,用量一般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未,每次用量10克左右,这样用量小,可节省药物,但能保证一定的疗效;还可酒浸,即把人参,或配其他药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内浸泡,一般一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三汤匙,一日二次。若要酿酒,可用人参为未,同用面米、酿酒,每次两三汤匙,每日两三次饮用。
由于人参较贵重,故要加强保存,如要防霉、防虫蛀、防变质。平时宜放阴凉干燥处保存;或将其放入装有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将口封严。
西洋参:西洋参作为滋补珍品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凉,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为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参易人参,则养阴之力增强,可供激烈活动时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出大汗者服用,为体育保健之佳品。若将本品与核桃同用,健脑之效极好,久服令人益智不忘,并有预防脑中风之功。戏曲、歌唱演员常饮,有益于嗓音保健。
本品服法主要是:将其研为细未,每次服三至五分,温开水送下,也可煎服,每次五分至一钱,煎时多用文火,可代茶饮,或与其他煎好的药汁同服。
但本品不适用于体质虚寒而阳气虚者。平时保存要防霉、防虫蛀,宜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干燥后密封保存。
(2)党参。以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入药,性味甘平,功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为平补保健之品,虽与人参功同,但力量缓弱,临床上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据现代研究,本品有强壮作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能使红血球增加,白血球减少;也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并能抑制肾上腺的升压作用。
本品用量一般为3克至9克,在重病或急病时,也可用到15克至30克,或更多些。
(3)黄芪。药用其根,为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豆科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等的根入药。味甘,性微温,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为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据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本药确有强心、保护肝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强壮作用,若用大剂量的(30~60克)黄芪,有降压、利尿、增加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压、肾病证属阳气衰弱者,收效良好。若与当归相配,能使大白鼠红细胞电泳明显加速,使其恢复到青年大鼠水平,说明当归与黄芪相配有使“老年”红细胞趋向于年轻化的作用,有利于抗衰老。黄芪用量为3克至9克,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30克至120克。但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4)白术。以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入药,其味苦、甘、性温,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气虚,体弱自汗及妊娠胎动不安的常用药。据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入血可使血循环加快,还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