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2〕。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脏气亏虚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行滞涩,不通则痛。心痛病位在心,其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心肾二脏以经络相连。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虚生内热,热结于里,熬煎血液而成瘀滞,阻于心脉,心失所养,而致心痛;肾阳不足,心失温煦,亦可致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而成瘀滞。血瘀痰阻,又以血瘀为多见,因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证,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痛处不移。
2辨证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按标本虚实归纳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3〕。治疗上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心绞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先治标;疼痛缓解后以本虚为主,宜治其本;虚实夹杂时,可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2.1痰浊痹阻型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治宜通阳化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石菖蒲、丹参各15g,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日1剂,水煎服。
2.2气滞血瘀型症见胸痛如刺,或呈绞痛,胸闷气短,心慌,口唇、舌质瘀斑或暗,脉细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枳壳各10g,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川芎、丹参各15g)。日1剂,水煎服。
2.3心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麦冬、郁金、远志各12g,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五味子10g,夜交藤20g)。日1剂,水煎服。
2.4心肾阴虚型症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8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各15g,茯苓、麦冬、酸枣仁、知母、龟板胶各12g)。日1剂,水煎服。
3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1991年7月15日初诊。有冠心病史3年,曾因心绞痛住院2次。素有酸辣食物及烟酒嗜好史。本次发病胸痛如刀割样,心电图示心肌前壁缺血,经住院治疗后缓解。诊见胸闷气短,饮则恶心呕吐,大便2天未解,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四诊合参,此乃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治宜通阳化浊,行气化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丹参、郁金各15g,茯苓、山楂各18g,薤白、红花、桔红、甘草各6g,桃仁、香附、当归各10g.5剂,日1剂,复煎,分2次服。
二诊:胸痛未再发作,胸闷减,大便仍干结;面色灰暗,舌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而弦。方用:瓜蒌、丹参、茯苓各15g,薤白、红花、桔红、大黄、甘草各6g,桃仁、当归各10g,酸枣仁12g.5剂,日1剂,水复煎,分2次服。
三诊:胸闷消失,大便通,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心电图提示心肌前壁轻度缺血。药用太子参、淮山药、丹参各25g,麦冬、酸枣仁、火麻仁各15g,当归、桃仁10g,红花、甘草各6g.10剂。随访2个月,病情稳定。
4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难治病症。它不仅是心脏局部产生病变,而且往往会累及其他脏腑,因此临床上务必审证而行,切不可偏执一端。在治疗上不仅应着眼于心脏局部,而且还要考虑其他脏腑的整体治疗〔4〕。只有将扶正益气,化痰祛瘀通脉的治疗法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使机体的整体体质得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戒烟酒等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瑞石.谈谈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新中医,1991,23(1):53.
2李天宝.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新中医,1992,24(6):51.
3陆忠信.冠心病病因病理和辨证分型初探.新中医,1994,26(增刊):13.
4谈国标.近10年来中医对冠心病辨证概况.新中医,1995,27(4):57.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