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

腹痛为小儿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凡剑突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均称为腹痛。有人统计,从幼儿到小学毕业的儿童中,有1/3以上经历过腹痛。腹痛涉及的病变很多,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症状,其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这里所说的是指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局限于脐周围的、反复发作性的小儿腹痛。发病年龄以3~14岁多见,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0%~20%。中医称本病为“肠气病”、“肠痛”或“盘肠气”,认为其发生多与感染蛔虫、饮食失当、寒冷刺激、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气犯胃等原因有关。根据小儿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辨证治疗。
1.虫积腹痛:多见脐周疼痛,时痛时止,重则出现吐蛔现象,食则痛作,形体消瘦。治以杀虫、导滞、通便为主,方用乌梅丸加减煎服。
2.伤食腹痛:指小儿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脆之品,损伤脾胃所致的腹痛。表现为胸脘痞闷、胃纳减退、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口臭苔厚等,婴幼儿可吐出不化奶块或未消化食物,或有哭闹烦躁现象。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亦可用焦三仙治疗。
3.寒凝腹痛:小儿平素体质较弱,当气温变冷,寒邪易侵袭腹部,寒凝气滞,导致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发青,吞酸,形寒肢冷,得热痛减。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小建中汤,或用吴茱萸汤加减。
4.饮冷腹痛:为小儿过食生冷、瓜果等损伤脾胃所致,夏季饮冷过后最易诱发。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以脐周疼痛多见,恶心呕吐,吐物带有酸味和食物残渣,肠鸣腹泻,大便检查无异常。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可用四逆汤加减。呕吐兼腹泻时,服用藿香正气水,效果亦佳。
5.脾虚腹痛:指小儿平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痛。表现为体质虚弱,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完谷不化,或吐或泻,腹部隐痛等。宜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肝气犯胃腹痛:症见胃脘胀闷,脐周痛甚,时痛时止,善太息。矢气后腹痛减轻,反复发作,每于情志变化而腹痛发作。治宜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7.气滞血瘀腹痛:症见脐周胀闷不舒,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脐周围),或触之有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无光泽,舌质暗红,或舌有瘀点,脉细弱或细涩。治宜理气化瘀,散结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若气滞症状明显,可加川楝子、乌药理气止痛;若腹有包块,可酌加少量三棱、莪术、川山甲,以散瘀化结止痛。
总之,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仔细审辨。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也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另外,平时注意预防和调养,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恣食生冷、煎炸、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腹部保暖。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