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流火、丹毒

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链球菌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细菌,它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比较多发。发病后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癜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小腿和头面部是丹毒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诊断:
一、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后症状可持续存在。
二、好发于颜面及小腿。
三、皮肤损害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
四、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时,日久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小腿。
五、局部淋巴结肿大。
六、常可发现致病的原发灶,如小腿常见足癣,面部常见鼻腔粘膜损害。
治疗:充分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活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应用碘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中医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者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者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鲜冬瓜皮一次一两,烧一碗汤内服并外搽,一日两次,连用5天可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补充纠错
上一篇: 臁疮
下一篇: 痔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