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杨继盛

杨继盛

明代
  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主要成就 补充纠错
杨继盛担任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时,他的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等举措,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创书院、置学田:
  狄道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之处,其子“西番回子,俱习番经,通不读儒书”。杨继盛到任后,一改往昔谪官多静坐不理县事的习俗,决定从教育入手,以改变狄道文化落后的局面。 他首先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学习之所,将门生贽礼并俸资所余,于东山超然台盖书院一区。其次,又在圆通寺设馆,募番、汉童生读书者百余人,聘教读二人指导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让、敬长上,出入循礼,其资质可进者三十余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礼,弃番教,举忻忻然…。”

  为解决府县生员的生活问题,杨继盛多方筹措款项,购置学田二千亩。款项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筹部分,包括所得俸银并“鬻所乘马,出妇服装”的收入;二是清查户籍后的余粮,经请示上级后留用以置地。所购得的这些学田,一千亩由生员分种,一千亩佃种于人,收成用于诸生婚丧祭的补助或遇年荒时分用。

  杨继盛创书院、置学田,为临洮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后得到了回报,迤明以降,考诸陇上进士名录,临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杨继盛开创之功。

2、开煤山、肃褐市:
  狄道县西南80里有煤山。煤山地居锁林峡(即今黑甸峡),有两处可供采煤,一处在陕西,一处在地竺寺前。烧柴的供应主要靠藏民贩运,价格高于县城。县府多次派员与藏民协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开采后,将触动藏民的实际利益。

  杨继盛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主动请命前往疏通。他与同去的四人“到则先摄之以威,次惠之以赏,由是煤利以开”,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结褐”是边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嘉靖时,吏治已坏,官吏承差和书吏动辄巧取豪夺,或减价和卖,或以杂物易换,致使织褐者不得其价。一些以织褐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号泣于道者,有求死于河者,”这种流弊为害甚烈。

  杨继盛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员购褐,由上司定价后交给县府办理,以杜绝公差减价易换的舞弊行为。过了一段时间,巡按派人到狄道购褐,杨继盛不留情面,将差人拘禁起来,后经府掌印官说情才罢休。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来购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园圃、核户籍:
  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狄道县境,经多年沉积,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狭长谷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狄道城西一带,多年来以种蔬菜为主,各户的园圃也连成一片,从而为县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导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产量逐年下降。杨继盛及时招募各园户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复往年的规模,灌溉面积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县征收粮草,没有正规的官府文册,只有书手的旧簿相传。征收粮草仍以旧簿为准,导致了“富者实减而贫者反增富者纳轻而贫者反重”的严重后果。为扭转这一局面,杨继盛将掌管私簿的手书召集起来,先算各户的总数,次算一县的总数,往日的弊端便暴露无遗,粮草数量比原来反而多出30石。杨继盛在确查的基础上,将应征粮草的轻重分为三等,按各户拥有的土地均摊,使从前游移于其间而得利者无隙可乘。

  户籍核查多出的30石粮草,杨继盛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经过请示上司批准,这些多余的粮食用于购置学地。他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事本身,而在于它即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后顾之忧,使狄道的吏治有迹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力支持。
人物生平 补充纠错
刻苦勤学
  杨继盛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十七日(6月16日)辰时生于直隶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时,其母曹氏早逝,其父杨富另娶。继母陈氏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读书,很是羡慕。因而对他的哥哥说,请求能够跟从塾师学习。哥哥说:“你还小,学什么?”杨继盛说:“年纪小能放牛,就不能学习吗?”哥哥将这些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牧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乡试中举,此后曾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祭酒徐阶颇为欣赏他。

从师习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十二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在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成丁未科进士。六月,杨继盛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到任后,考功司郎中郑晓对杨继盛颇为赏识,常常向他传授“居官守身之道与夫古今典故”。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杨继盛跟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深思乐律的学问,亲手制十二律,吹奏时声音均极和美。韩邦奇大喜,将自己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从此杨继盛更加有名。

力劾仇鸾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十五岁的杨继盛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蒙古首领俺答汗数次带兵入侵明朝北部边境,奸臣严嵩的同党、大将军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疏章呈入,明世宗朱厚熜颇为心动,将这个建议下发由仇鸾、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兵部侍郎聂豹、张时彻讨论。仇鸾攘臂相骂说:“这小子没有看到敌寇的厉害,应当将他撤职。”诸位大臣于是说派遣的官员已经走了,这件事难以中途废止。朱厚熜还在犹豫,仇鸾又进宫密疏。朱厚熜于是将杨继盛下诏狱,后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

治理狄道
  狄道地区番人与汉人杂居,文化落后罕知诗书。杨继盛在狄道期间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杨父”。等到他离开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直击严嵩
  杨继盛被贬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朱厚熜知杨继盛有先见之明,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当时严嵩当权,恨仇鸾侵犯自己,心中高兴杨继盛首攻仇鸾,想骤然使杨继盛显贵,又将杨继盛改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但杨继盛憎恶严嵩超过仇鸾。而且想起被谪籍后,一年内连迁四职,便考虑如何报效国家。当时唐顺之曾劝说他“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任刚一个月,就草拟奏章弹劾严嵩。斋戒三日后,杨继盛在元旦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奏疏呈入后,朱厚熜已发怒,严嵩看见其中有召问二王(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的话,高兴地说可以指此为罪,便暗中向朱厚熜进谗。朱厚熜更加愤怒,将杨继盛下诏狱,诘问为什么要牵引二王。杨继盛辩解说:“不是二王谁不慑怕严嵩呢?”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杨继盛收入袖中。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壶,劝他:“可以此吃蚺蛇胆。”但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苗姓校尉又说:“不要怕。”杨继盛回答:“岂有怕打杨椒山者。”于是谈笑赴堂受打。杖刑完毕后,杨继盛被关入刑部狱。家人所送的药物都被巡风官李天荣所截下。杨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提牢刘槚又将杨继盛转至条件更差的民监。幸得狱内外诸多人相助,才得以渡过难关。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在朝审时,观看杨继盛的人堵塞了道路,都非常叹息,甚至为他哭泣。朱厚熜将杨继盛关入诏狱后,让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学益为严嵩党羽,他受严嵩的嘱咐,想以诈传亲王令旨的罪名将杨继盛绞死,郎中史朝宾坚持不同意。严嵩愤怒,将他贬出朝廷。刑部尚书何鳌最终妥协,像严嵩所指的那样定案,但世宗还不想杀杨继盛。严嵩本想将杨继盛杀死,但杨继盛在陆炳等人的保护下,在监狱之中存活三年之久。同年闰三月,杨继盛撰成《年谱》(《杨继盛自书年谱》)。

  杨继盛的好友王世贞等人为他四处奔走求救,严嵩见舆论不容,本想上疏解救杨继盛,但在其党羽鄢懋卿及其子严世蕃等人的说服之下,决心杀死杨继盛。当时国子司业王材也在坐,争道:“继盛之死不足惜也。然关系国家甚大,老先生还当为天下后世虑。”但严嵩已决意杀杨继盛。逢严嵩的党羽赵文华送来对闽浙总督张经等人的论罪奏疏,严嵩在这份奏疏之后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世宗在阅奏时并未注意,便草草同意处刑。杨继盛的妻子张氏伏阙上书说:“我的丈夫杨继盛误听市井之言,还习惯于书生之见,于是抒发狂论。圣明不即加戮,使从吏议。两次经过上奏被审判定罪,都承受皇上的宽宥之恩。现在突然阑入张经的疏尾,奉旨处决。我仰望的只有圣德,草木昆虫都想得到处所,岂惜回首一次,下察沉冤。倘若因为罪重,一定不可赦免,希望立即斩臣妾的首级,来代替夫君受诛。我的丈夫虽然远御魑魅,必能战死疆场,来报效君父。”严嵩将此书扣下不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杨继盛与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杨继盛临刑前,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张氏不久后便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即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倒台,其子严世蕃被斩首。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于两年后凄惨死去。

死后褒赠
  隆庆元年(1567年),即杨继盛死后十二年,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抚恤直谏诸臣,以杨继盛为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并任命他一子为官。

  隆庆二年(1568年),直隶监察御史郝杰在保定百姓的要求下,上奏道:“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纪念,请求批准。”朱载垕很快批准,并定名为旌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