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华岳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祇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补充纠错
上一篇诗文: 扶南曲歌词五首
下一篇诗文: 扶南曲歌词五首
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
译文
西岳华山在浮云中展露真容,山头的积雪如在天空之上。
黛色的山峰似有百里之高,与青苍幽远的天相连接。
阳光被山色影响变得寒冷,山形映出巨大的影子让华阴城幽暗阴沉。
传说古代天地闭合,巨灵神因造化的伟力诞生。
他用右脚踩离大地,用左手削开天空。
天地忽然开裂,黄河滚滚流入东海。
华山从此屹立世间,坐镇皇都何其雄壮。
天子盛德如天育群生,如地载万物。
当他祷告上帝,天空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百姓与神明期盼君王临幸西岳,云亭二山并非独享封禅。

注释
大清:天空。
黛色:青黑色,形容天空高远的样子。
青冥:形容天色青苍幽远,代指青天。
森沉:幽暗阴沉。
华阴:汉代有华阴县,辖域在华山北麓。
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神。
方止:战场上列方阵驻守,比喻岿然不动的样子。
东溟:东海。
大君:天子。
覆载:覆盖与承载,比喻帝王的恩德。
昭告:明白地告知。
金天:黄色的天,是一种传说中的祥瑞之象。
人祇:人与神。
望幸:期盼君王临幸。
云亭:云云山和亭亭山的合称。相传古代无怀氏和黄帝,分别在泰山旁的云云山和亭亭山举行禅礼祭祀大地。
展开↧
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
  在尧、舜、禹时代,华山就已经作为西岳而位列“五岳”之一。据《尚书》记载,新天子即位后不仅要到东岳泰山封禅,而且要到其他四岳巡守祭祀。唐代建立后,统治者十分重视祭祀华山的典礼仪式,其中很重要的现实原因,在于华山地势险要,与相近的黄河一起构成了保卫唐都城长安的天然城池。秦代和西汉定都长安一带,都有这方面的考虑。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有官员和民间共同奏请朝廷,请求封禅华山。虽然唐玄宗没有批准这个请求,但华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王维的这首《华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参考资料:
1、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85-89
展开↧
赏析 补充纠错
  在诗的前六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华山的外貌,将山与天相互对比。诗人从高度、色象和气势三个方面来描绘华山。首句中的“出浮云”描绘了华山高耸云端的壮丽景象,而第二句“积雪在太清”则通过积雪的高耸来映衬出山顶与蓝天相接的壮观景象。第三、四句中的“黛色”和“青冥”分别描绘了山和天的颜色,而以描写颜色的方式来表现山的高耸,正是运用颜色相近给人带来的空间连续感,模糊了山与天在形体上的区分,从而产生了山与天齐的感受。第五、六句则专门描绘了华山的气势。“白日”从第二句中的“太清”引出,“寒”则照应了“积雪”。诗人通过将属于人的感受转移给“白日”,仿佛平日里带给人们热量的太阳也因为离华山上的积雪太近而变得寒冷,甚至让地上的人们也觉得阳光寒冷了。第六句是从第三句“凝黛色”引出的。山的黛色本来附着于山的形体,而因为山的高大无比,以致其在地上的影子与山色连成一片,覆盖了山下的城镇。

  在诗的第七至十二句中,诗人叙述了传说中华山的由来。第七句“昔闻乾坤闭”与前六句的含义形成了反转。华山无疑是存在于地上的事物,而其高度越是高耸入云,就越显得天地相隔得遥远。诗人从这一点入手,用“乾坤闭”三个字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常识,并由此引出了对华山诞生传说的叙述。第八、九、十、十一这四句的内容是传说中巨灵神分离天地的英勇壮举。第十二句则将思绪从无法考证的传说拉回到现实的土地上。第十二句中的“大河”指黄河,“注东溟”则从侧面描绘了西高东低的地形,以突显华山在中国疆域中的重要地位。

  从第十三、十四两句开始,诗文进入了对华山政治意义的抒写。所谓的“西峙”,是与其它四岳相对而言,而在传统的五岳象征着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接下来出现的“镇秦京”,象征着华山对大一统王朝都城的重要意义。第十五、十六句突然荡开笔触,写“大君”之事,这实际上是把之前诗中的描写都收归于“大君”的形象。“覆载”万物原本是天地之德,而华山正是由地承载,受天蒙覆。故“天子包覆载”的意思,其实是表明华山作为西岳,固然气势雄壮乃至与天相接,但它仍然要接受天子的统治,甚至可以说华山的雄健之气正是受到天子“至德”的滋养孕育而成。第十七到第二十句,表达了天子封禅华山的期盼上帝昭告”“金天奉迎”,是想象天子封禅时的情景。“人祇”中的“人”,指包括诗人在内,支持天子封禅华山的官员百姓;“衹”则指华山之神。“何独禅云亭”使用了古人举行封禅泰山之礼的典故,既表明诗人认为华山有资格接受封禅,也暗示在位天子果真能够封禅华山,则功绩不输于古代圣王。

  《华岳》诗中其实蕴含着许多政治意味,甚至其中所有对华山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被理解为对天子权威的象征与尊崇。但在读这首诗时,最直接的感受,恐怕还是来自诗句本身雄浑庄严的气象,这不能不说是王维天才的创作手法的成果。

参考资料:
1、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85-89
展开↧
诗文作者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447 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