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补充纠错
上一篇诗文: 平阳道中
下一篇诗文: 古意
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
译文
村落荒凉又贫穷,年年遭受旱灾和蝗虫。
老人给人当佣工赚取钱财来缴纳债金,卖掉幼儿缴纳租税。
四壁残破屋里到处都刮着风,房塌屋露,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
哪知名为父母官,不肯如实上报灾情。

注释
旱蝗:旱灾、蝗灾。指天旱蝗虫成灾。
老翁:指对年长者尊称,即老汉。翁,男性老人。
佣纳债(yóng):以给人雇佣之所得来缴纳债金。佣,受人雇佣。
稚(zhì)子:幼儿。
输粮:向公家缴纳的粮食。输,本意送达,引申为缴纳。
风生屋:屋里到处都刮着风。生,产生,刮着。
梁颓(tuí):屋梁衰败,败坏。
月堕床: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堕(duò),落下。
牧民者:古代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把官吏统治劳动人民比做牧人牧养牲畜。牧民,治民。

参考资料:

1、吴国平.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 诵读诗文选: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人文教育校本教材,2006.10:81

2、马世一.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10:70

展开↧
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
诗人作巡抚十八年之久。上任头几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适逢河南、山西旱灾蝗灾接连不断,他奉命视察灾情。据《明史》本传载:“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从此诗内容看,重在写灾年里农村的破产,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267
展开↧
赏析 补充纠错
这首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广大农村的缩影。

  颔联详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更加恶劣。

  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诗人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中华诗文经典诵读 高中卷 一年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6:136

2、沈奇成主编;丁稚鸿,李晏平副主编.中学语文 古诗词赏析词典.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11:666-668

展开↧
诗文作者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25 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