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月24日发生的大事件

罗马皇帝亨利四世被教皇驱逐出天主教,政教冲突爆发

在944年前的今天,1076年1月24日(农历1075年12月16日),罗马皇帝亨利四世被教皇驱逐出天主教,政教冲突爆发。1076年2月14日,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IV)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Ⅶ)驱逐出天主教,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政教冲突爆发。亨利四世(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是法兰克尼亚王朝(也叫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德意志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与罗马天主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激烈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亨利四世就任国王后,致力于加强王权。然而德意志诸侯们势力强大,并不愿服从他的命令,罗马教会则享有不受世俗政权管辖的特权。亨利四世决定与这两者同时对抗。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表面化。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叙任权,并拒绝让得到教皇支持的米兰大主教就职,为此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列高利七世,决心使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统治者之上。1075年底,格里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教廷事务,否则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这就爆发了一场形式为授职权之争的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公开冲突。1076年1月,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给教皇写的信中,亨利四世写道:“我,亨利,以国王及全体主教的名义,向你宣告——下台吧!下台吧!在时代的洪流里毁灭吧!”作为报复,格列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14日将亨利四世驱逐出天主教。按照天主教廷规定,被处罚者如不能在一年之内获得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的解除效忠宣誓。德意志大部分诸侯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亨利四世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制服反叛的诸侯,他不得不向格列高利七世低头。1077年1月25日,亨利四世赶到格里高利七世的驻地卡诺莎城堡,据说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赤脚站立了三天;从恳求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原谅他的一切罪过。格列高利七世,明知亨利四世不可能信守他的承诺,但终于取消了驱逐亨利四世出教廷的处罚。“卡诺莎事件”使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此后,“卡诺莎之行”在西方世界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词。亨利四世没有咽下他受到的耻辱。在诸侯没有借口反对他之后,他迅速讨伐叛乱者,将反叛诸侯们打败,并抓获了新选出的新国王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亨利四世命人将鲁道夫的一只手砍下。格列高利七世认识到情况有变,于1080年再次将亨利四世驱逐出教会,亨利也再度宣布废黜教皇,并任命一名新教皇克莱芒三世。1084年,亨利四世率领军队占领了罗马,在那里接受了克莱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弃城逃到了萨来诺,他向西西里的诺曼人求援。结果诺曼人确实赶走了亨利四世,但他们同时洗劫了罗马。1085年,格列高利七世在流亡中死去。亨利四世的日子也不好过,他面临着一连串的麻烦。继任教皇与德国其他诸侯勾结,1090年,亨利四世为此再度进攻意大利,但未能取胜。1093年,他的长子康拉德发动叛乱。1105年,他的幼子亨利反动叛乱。这次的叛乱取得了成功,新国王亨利五世上台。亨利四世被儿子亨利五世监禁,但后来成功逃脱,不久后去世。亨利四世的去世并不代表着神权和世俗政权政治斗争的结束。卡诺莎之行所埋下的仇恨种子,一直影响着以后几代神圣罗马皇帝和天主教皇。1122年,百年的权力之争让双方都感到精疲力尽,于是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协定规定:德意志境内的主教由教士自由选举产生,不受皇帝干涉;这种选举必须在皇帝的监督下才能有效。主教在领地上的权力由皇帝来授予,以权标作为其象征,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以指环作为其象征。自此,神圣罗马皇帝与天主教皇的权力之争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