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0月11日发生的大事件

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西夏建立

在982年前的今天,1038年10月11日(农历1038年9月11日),李元昊称帝西夏建立。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西夏建立。夏景宗,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西夏王李德明之子。小字嵬理,更名为曩霄。称帝前改唐宋所赐姓,为嵬名氏,自诩为青天子,即所谓兀卒。曾受宋封赏,为难定军节度使,袭爵西平王。宋初党项发展较快,社会各方面均较成熟,他适应发展需要,建立了党项的国家夏国。在位时继续对宋、吐蕃、回鹘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夏的疆域。实行了许多利于夏发展的政策,倡导农业生产,注重手工业,尤其是铁冶业的生产发展。强调党项的风俗习惯,曾下令居民依照羌族原有习俗秃发,禁止盲目学习汉人束发习俗,下令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用党项名氏;又去除宋所赐爵号,称党项语首长名,建立自己的年号。夏的官制、军制、礼仪均在他指导下设立起来,能不拘民族成份,任用汉人中有才能者。西夏文字也是他命野利仁荣创制的。据史书记载,元昊很有智谋,善长于法律、兵法、佛法、汉文等学问,20岁便领军作战,英勇机智。宋庆历八年(1048),由于他实行的建国方略与一部分贵族的主张有矛盾,具体表现为皇族与后族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被儿子宁令哥于此年刺杀。死后谥武烈皇帝。评论:李元昊是党项的民族英雄。延伸阅读:西夏文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延伸阅读:西夏文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大庆元年(公元1036年),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李元昊为增强民族意识,命令大臣野利仁荣效仿汉文,主持创制并推广使用西夏文字。总共创制6000余字,编纂成书,分12卷,称作“国书”。上至佛经诏令,下到民间书信,都用西夏文书写。为了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元昊还下令印了字典。“西夏文字”究竟什么样?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和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西夏文字的创制借鉴了汉字的形制,在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其笔画多在十画左右,撇、捺等斜笔较多,结构均匀,格局周正,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西夏文字创制规律西夏文字创制后被作为“国字”推行,因此在西夏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藏问的佛经等。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使用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灭亡后,仍由其后人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成为我们探寻西夏后裔踪迹的有力佐证。西夏文字的起源岩画上的西夏文字党项在内徙以前仍处在原始游牧部落时期,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畜嫠牛、马、驴、羊以食”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内徙后,由于长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汉族文明的影响,社会经济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西夏社会形态的变更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文化发展的先驱。党项族历经数百年的辗转迁徙,不断吸取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生产力技术与先进文化,从而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特别是西夏建国前夕,由于政治与经济上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局面,文化也相应地需要从汉族文明的母体脱离出来。在生产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撞击中党项文化有了新的质变,而文字的创制则是这种质变的显著表现。在西夏建国前夕,元昊为了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秀才特质,于是创制了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西夏文。西夏文字的创造西夏文字创制于元昊建国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给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也使后人研究这种文化与党项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创制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们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如: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 “土”字合成(泥)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 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 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 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西夏文字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西夏文刻《孙子兵法》文献资料西夏文字就目前发现的文献资料证实,大约有5900多个。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辞书《文海》与《音同》收字最全。这两部辞书是由西夏时期的党项族人编著的,为进一步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部由党项族人骨勒茂才编著的辞书《蕃汉合时掌中珠》,它是用汉文与西夏文对音、对意的方式编成的,并收录了许多党项语词汇,因而成为后人解开西夏语言、文字的钥匙。逐渐被人了解的西夏文字西夏文字共有6千多字,天庆元年(公元1336年)李元昊下令颁行,尊西夏文为“国字”,并于1036年建“蕃学”教授西夏文,培养官员。又设“蕃学院”国家机构,管理公文来往中的西夏文本。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西夏文字慢慢地应用于西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夏文字创立后,党项族西夏文字与汉字并用,西夏国灭亡后,其后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和明代中叶均有西夏文,可惜,并没有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