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1月2日发生的大事件

美籍荷兰化学家德拜去世

在54年前的今天,1966年11月2日(农历1966年9月20日),美籍荷兰化学家德拜去世。彼得·德拜(PeterJosephWilliamDebye,1884~1966),美籍荷兰物理学家、化学家。1884年3月24日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00年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1905年获得电机工程师称号。1906年A.索末菲应邀从亚琛到慕尼黑大学,他带德拜同往。1908年德拜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1911年去瑞士继A.爱因斯坦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教授。以后曾在荷兰乌得勒支、德国格丁根、莱比锡等大学任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授。1934年纳粹上台后的第二年,他到柏林受命为威廉皇帝协会建立物理研究所,德拜把它取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当时德拜仍保留荷兰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纳粹当局要他加入德国国籍,他断然拒绝,并于1940年去美国,任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主任直到1950年退休。1946年加入美国籍。1966年11月2日在纽约的伊萨卡逝世。德拜早期从事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1912年他改进了爱因斯坦的固体比热容公式。他在导出这个公式时,引进了德拜温度的概念。1916年他和P.谢乐一起发展了M.von劳厄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方法,采用粉末状的晶体代替较难制备的大块晶体。粉末状晶体样品经X射线照射后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圆环的衍射图样(德拜-谢乐环),它可用来鉴定样品的成分,并可决定晶胞大小。1926年德拜提出用顺磁盐绝热去磁致冷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可获得1K以下的低温(见超低温技术)。德拜在盐溶液极化分子、分子偶极矩和分子结构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定量地研究了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联系,解释了稠密溶液中的一些反常现象。他在分子极化方面的工作,使人们对分子中原子排列的认识有了飞跃。在溶液理论中他引入一个被称为德拜长度的特征长度,描述了一个正离子的电场所能影响到电子的最远距离。德拜长度现在已成为溶液理论和等离子体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由于在X射线衍射和分子偶极矩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德拜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