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顾颉刚逝世
在40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25日(农历1980年11月19日),提出大禹是条虫的顾颉刚逝世。历史学家顾颉1980年12月25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北京逝世,终年87岁。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1893年生。江苏苏州人。近代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创办民俗学会和禹贡学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亦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苏州五老:顾颉刚、王伯祥、叶圣陶、章元善、俞平伯1923年,他发表了给钱玄同的半封书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犹如一道霹雳。"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因之而崩溃。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最为重大的学术史事件。他提出了多个令学术界目瞪口呆的观点,如“大禹是条虫”,“尧舜禅让是编造的”,“《春秋》是伪造的”,“炎帝神农氏是编造的”等等。顾颉刚师承胡适,同门罗尔纲、傅斯年、周汝昌、唐德刚、吴晗、季羡林皆为学术大师,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更是其亲传弟子。他的代表作为《古史辨》。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912年(19岁),入上海神州大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23岁),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18年(25岁),在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影响下,他搜集歌谣,研究民俗学。他发现歌谣,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顾颉刚和他的祖母)古史辨派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疑古风潮大兴,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顾颉刚。他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在史学界引起争论。后编入顾颉刚的代表作《古史辨》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十个论点: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孔子作《春秋》说是儒家所伪造;《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典》写定于汉武帝时;《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重编;“炎帝神农氏”等古史人物名为刘歆所编造;夏“少康中兴”的历史是东汉人所编造;《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大禹是条虫1923年,顾颉刚发表所谓“大禹是条虫”的论点。顾颉刚引《说文解字》的“禹,虫也,从禸,象形”及“禸,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或神,大禹神话与龙王神话有关,因而被大众夸张为“大禹是条龙”。1940年时,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提出禹的生日可不可考的问题。顾颉刚说:“禹是神话中的人物,有无其人尚不能定,何从考出他的生日来。不过在川西羌人习惯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的。”后来国民政府订于6月6日为工程师节,当天报纸上刊出陈立夫的一篇演说,说:“大禹治水是我国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禹的生日已由顾颉刚先生考出来了,是6月6日,所以我们就定这一天为‘工程师节’。”成为一段趣谈。顾颉刚(二排左二为顾颉刚)开创历史地理学1929年5月(36岁),顾颉刚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1934年初(41岁),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新学科。1939年(46岁),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常有强壮的异族血液渗进去,使得这个已经衰老的民族时时可以回复到少壮,所以整部的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外各族的融合问题”。顾颉刚通史总校1949年(56岁)后,曾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61岁),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顾颉刚1966年(73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1971年(78岁),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84岁)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1980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与不信,交相转述,三君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