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国务总理
在107年前的今天,1913年7月31日(农历1913年6月28日),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国务总理。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总理,号秉三,晚署双清居士,凤凰县镇竿镇(今沦江镇)人,人称熊凤凰。清同治九年(1870)生。幼时勤奋好学,五岁时读一本《三字经》,只三四天即能背诵。光绪十四年(1888),希龄进沅水校经堂读书。一次,老师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令诸生答对,希龄稍一思索,即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由于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沉州知府朱其懿器重,并保送至长沙湘水校经学堂肄读。光绪十七年应乡试,中举人,次年中贡士,被称为“湖南神童”。光绪二十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熊希龄多次上书反对,因此触怒慈禧太后,被革职回到湖南。光绪二十三年,在长沙任时务学堂总理,提倡科学,注重时务。同时与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积极开展变法维新运动,因此受到顽固派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清廷搜捕维新党人,时务学堂及《湘报》被迫停办,熊希龄亦受到“革职水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惩处。从此便匿迹衡阳、沅州(芷江),闭门读书。其时适逢唐才常在汉口发动自立会起义失败,凡湘西参加起义的人走避到沅州的,熊希龄都秘密给予资助。后党禁日渐松弛,管束解除,希龄赴日本考察教育。光绪二十九年,他应常德知府朱其懿之聘,主办常德师范讲习所、常德西路师范和常德中学。光绪三十一年,随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任参赞。次年回国,仍返湖南办学,并在酸陵办瓷业学堂。宣统元年(1909),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次年任奉天盐运使。辛亥革命后,拥戴共和,先后参加统一党、共和党,为进步党的负责人之一,曾致电袁世凯,促其转变政治态度。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熊希龄历任财政总长、热河都统。民国2年(1913年7月31日),任国务总理。民国3年2月,熊希龄辞职,3月,又被袁世凯委为参政院参政全国石油矿督办。民国6年(1917)夏秋,京律一带水灾严重,熊希龄负责督办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并主持募捐,救济灾民,倡议在北京设立慈幼局。民国7年,香山静宜园改为慈幼院,收养、教育受灾的流浪贫苦儿童。熊希龄掌管一切院务,长达20年之久。他还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及民办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熊由北平到上海,负责战地救护工作。上海沦陷后,欲取道香港返内地,12月5日病世于香港。评价: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